点击数:19 更新时间:2024-02-05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合同监督管理的范围存在法学界和合同监管部门之间的分歧。一些法律专家认为,行政机关对合同的监督管理应该减弱,限制其范围,主要原因如下:
然而,合同监管部门认为,尽管合同在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我国法制仍不完善,很多人对合同制度了解甚少,合同违法犯罪仍然存在。因此,对合同的监督管理应该加强,范围不应该缩小。
(一)行政指导与行政处罚
行政指导是指行政机关在其管辖范围内,通过非强制手段对特定人、企业、社会团体等进行指导,以实现行政目的。行政处罚是为了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保护合法权益,对违法行为进行法律制裁。合同监督管理机关应该主要采取行政指导的方式,通过宣传合同法、推广合同示范文本、制定命名条件并进行考核等方式,帮助合同当事人依法办事,减少违法犯罪活动的发生。
(二)宏观管理与微观管理、全程监督与事后监督
合同监督管理机关应该主要进行宏观管理和事后监督。除非法律规定必须履行登记等特别手续,监督内容应仅限于合同是否违法。合同当事人应将涉及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合同副本备案。合同管理应该以宏观管理为主,结合微观管理,侧重事后监督,为企业自主经营创造良好环境。
合同鉴证是合同管理机关根据当事人申请,对合同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进行证明的制度。对于合同鉴证的必要性和意义,法律专家和合同监管部门都无异议。然而,对于合同鉴证的原则,存在严重分歧。大多数法律专家认为,合同鉴证应该完全自愿,合同管理机关不得主动进行鉴证。然而,部分合同监督管理机关主张对重要合同实行强制鉴证。我认为,合同行为是合同当事人之间的私权行为,当事人的自由意志应该得到充分尊重,除非法律明确规定必须强制鉴证,否则不应该强制进行合同鉴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