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的定义和适用范围
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劳动工伤 > 劳动争议 > 劳动争议处理法律知识

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的定义和适用范围

点击数:1 更新时间:2025-09-18

 
413203
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的岗位,需企业报经当地区县劳动保障局批准,未经批准,不能任意扩大范围。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其工作时间不区分制度工作日与公休日。以下为您详细介绍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如何实行。

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是一种工时制度,以周、月、季、年等为周期,综合计算工作时间。该制度适用于特殊工作性质或受季节及自然条件限制的岗位,例如建筑、旅游等行业。

批准和限制

企业在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之前,需要向当地区县劳动保障局报经批准。未经批准,企业不得擅自扩大范围。

工作时间和加班工资

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不区分制度工作日和公休日。员工在综合计算工时一个周期内,只要总的实际工作时间没有超过法定总的工作时间,其在公休日工作时,不需要支付200%的加班工资。

根据《劳动法》第四十四条第(二)款规定,休息日安排劳动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情况下,需要支付不低于工资的200%的工资待遇。然而,这一规定一般只适用于实行标准工时制的员工。

计件工资和休假日工资

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的员工,按照计件工资制度进行薪酬支付。超过综合计算周期的总的法定工作时间部分,需要按照计件单价工资的150%支付工资报酬。而法定休假日安排职工工作的情况下,需要按照300%支付职工工资报酬。

保障员工健康和任务完成

为了保障员工的身体健康和生产、工作任务的完成,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的员工采取集中工作、集中休息、轮休调休等方式。

适用职工范围

根据劳动部发[1994]503号文件的规定,适用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的职工包括以下三种:

1. 交通、铁路、邮电、水运、航空、渔业等行业中因工作性质特殊,需连续作业的职工。

2. 地质及资源勘探、建筑、制盐、旅游等受季节和自然条件限制的行业的部分职工。

3. 其他适合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的职工。

标准工时制的定义和意义

标准工时制是法律规定的一种工时制度,用于规定一般职工在正常情况下从事工作的时间。标准工时制是其他特殊工时制度的计算依据和参照标准。

标准工时制的标准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发展和提高。我国目前实行的标准工时制是每日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40小时。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擅自延长职工的工作时间。

劳动争议热门知识

  1. 公司被收购,员工的补偿权益
  2. 民事赔偿的诉讼时效及其起算
  3. 单位是否能向员工收取押金?
  4. 在现在公司工作不满一年是否不能休年假
  5. 劳动纠纷处理程序的操作规程
  6. 彩礼请求权的诉讼时效
  7. 一、口头解雇的法律维权途径
劳动争议知识导航

工伤赔偿解决方案

  1. 河北省最低工资标准
  2. 加班加点的计算与补休
  3. 追讨工资的法律时效
  4. 集体合同的效力
  5. 劳动者工作不想做了如何随时解除
  6. 何种情形下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
  7. 申请工伤赔偿首先应存在事实劳动关系

劳动人事合同下载

  1. 出国培训协议范本
  2. 劳务协议书范本
  3. 快递公司劳务合同范本
  4. 酒吧规章制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