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诈骗罪的瑕疵及解决方法
点击数:1 更新时间:2025-07-21
依据刑法第231条规定单位可以构成合同诈骗罪,并规定了与自然人不同的处罚标准。《全国法院审理金融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中规定:对于单位实施贷款诈骗行为,符合合同诈骗罪的构成要件的,应以合同诈骗罪定罪量刑。笔者认为这一准司法解释规定不妥。首先刑法在第三章不同节分别规定了贷款诈骗罪、合同诈骗罪,正如本文前述合同诈骗罪的合同不包括贷款等合同,贷款诈骗罪已从合同诈骗罪中分离出来独立成罪,且两罪有不同的犯罪构成。贷款诈骗罪的主体是自然人,合同诈骗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包括自然人和单位。其次在法律适用上,特别条款优于普通条款是一基本原则。当一行为触犯贷款诈骗罪和合同诈骗罪时,无疑应以贷款诈骗罪定罪量刑。再次因为贷款诈骗罪没有单位犯罪转而适用合同诈骗罪也有悖于罪刑法定原则。同样性质的行为,仅因自然人和单位而用不同的标准进行评判,显然不当。行为的特征符合贷款诈骗罪而又不是自然人犯罪的,按法律无明文规定不为罪的原则认定无罪。笔者认为纪要的规定是一种扩大的解释,超出了司法解释的权限范畴。
引言
合同诈骗罪因立法时代和技术等原因而出现了一些瑕疵。为了解决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的争议,需要科学合理地修正相关法条,以使其更加完善,从而有利于执法者正确理解和执行。
问题分析
合同诈骗罪在司法实践中出现了一些争议。这些争议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合同的定义:目前,对于何种类型的合同可以构成合同诈骗罪存在不同解释。一些法律解释认为只有民事合同才能构成合同诈骗罪,而另一些则认为涉及商业合同的欺诈行为也应被纳入合同诈骗罪的范畴。2. 欺诈行为的要件:关于欺诈行为的要件是否包括主观故意和客观欺骗手段的使用也存在争议。有些法律解释认为只有当被告故意使用欺骗手段来蒙骗对方,才能构成合同诈骗罪。然而,另一些解释则认为,只要被告以虚假陈述或其他欺骗手段引诱对方签订合同,即可构成合同诈骗罪。3. 损失的计算:在合同诈骗罪的刑事责任中,如何计算被害人的损失也存在争议。有些法律解释认为应根据被害人实际损失的金额来确定刑罚,而另一些解释则认为应根据被害人签订合同时所承担的义务和风险来确定刑罚。
解决方法
为了解决合同诈骗罪存在的瑕疵和争议,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明确合同的定义:在相关法律中明确规定何种类型的合同可以构成合同诈骗罪,以避免不同解释带来的争议。同时,可以考虑将商业合同中的欺诈行为纳入合同诈骗罪的范畴,以保护商业交易的公平和诚信。2.明确欺诈行为的要件:在法律中明确规定欺诈行为的要件,包括主观故意和客观欺骗手段的使用。这样可以避免对欺诈行为的解释产生歧义,同时也能更好地保护合同当事人的利益。3.统一损失的计算标准:在合同诈骗罪的刑事责任中,可以制定统一的计算标准,根据被害人实际损失的金额来确定刑罚。这样可以确保刑罚的公正性和合理性,同时也能更好地保护被害人的权益。
结论
为了解决合同诈骗罪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的争议,需要科学合理地修正相关法条,使其更加完善。通过明确合同的定义、欺诈行为的要件和统一损失的计算标准,可以促进执法者正确理解和执行合同诈骗罪,从而维护公平和诚信的商业交易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