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 更新时间:2025-07-17
违约金是一种按照当事人约定或法律规定,用于对违约方进行经济制裁的金钱支付制度。它既是债务履行的担保方式,也是对违约行为的一种经济惩罚。
违约金的设立目的是为了确保债务的履行,即使受益方没有遭受任何实际财产损失,违约方仍需按照法律或合同的规定支付违约金。
违约金的标准可以依据法定规定或双方在合同中书面约定。在我国法律中,违约金的形式主要有两种:
惩罚性违约金的作用主要在于惩罚违约方。如果违约方的行为导致受益方遭受实际财产损失,除支付违约金外,违约方还需额外赔偿受益方的损失。
补偿性违约金是对合同一方因违约可能遭受的财产损失进行预先估计的一种支付。一旦支付了违约金,违约方将免除赔偿受益方实际财产损失的责任,即使损失超过违约金的金额也不再进行补偿。
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第35条规定:“当事人一方违反经济合同时,应向对方支付违约金。如果由于违约已给对方造成的损失超过违约金,还应进行赔偿,补偿违约金不足的部分。”该法强调了违约金的补偿性质,同时也有限地承认了违约金的惩罚性质。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违约金的支付数额应根据违约情况确定,即违约金的约定应预估违约方可能给受益方造成的损失,不得约定与实际损失不相称的违约金金额。
如果当事人约定的违约金数额低于违约造成的损失,受益方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适当增加违约金,以使其与实际损失大致相当。这一规定明显体现了违约金的补偿性质,既保护债权人的利益,又激励当事人积极从事交易活动和经济流转。
根据我国《合同法》第114条第2款规定:“……约定的违约金过分高于实际损失的,当事人可请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予以适当减少。”即使违约金高于实际损失,一般情况下当事人无权请求减少违约金。这一规定一方面简化了当事人的举证程序,另一方面表明法律允许违约金在一定程度上超过实际损失,显然超过部分具有对违约方的惩罚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