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约损害赔偿的法律依据及相关规定
点击数:1 更新时间:2025-07-17
违约损害赔偿是指:违约方因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合同义务,而给对方造成损失,依法和依合同规定应承担的损害赔偿责任。那么违约损害赔偿有什么法律依据?接下来由手心律师网小编为您解答。
一、违约损害赔偿的法律依据
根据我国《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三条和第一百一十四条的规定,当事人可以通过约定违约金或者损失赔偿额的计算方法来要求违约方承担损害赔偿责任。此外,当没有合同约定时,可以依据法律规定确定损失赔偿额。
二、违约损害赔偿的方式
根据上述法律规定,当事人在对方违约时可以采取以下三种方式要求赔偿损失:1. 约定违约金:当事人可以在合同中约定一方违约时应当支付给对方的违约金。例如,在建筑合同中,误期损害赔偿可以作为一种违约金的方式。2. 约定损失赔偿额的计算方法:这种方式在建筑合同中应用最广泛。例如,FIDIC合同条件的第63条和第69条分别规定了承包商和业主违约情况下的损失赔偿额的计算方法。3. 按法律规定确定损失赔偿办法:当没有合同约定时,可以依据《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三条的规定来确定损失赔偿额。这种方式适用于没有具体约定的情况,并确立了违约损失赔偿的一般原则。
三、我国违约损害赔偿的原则
我国现行合同法采用了完全赔偿原则,即违约方对受害人因违约行为遭受的全部损失应承担全部赔偿责任。这一原则被认为是现代各国违约损害赔偿的基本原则,并被广泛应用于各国立法。其目的是在金钱能够补偿的限度内,使受害人恢复到合同正常履行所能达到的同样状态。根据《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三条的规定,违约损失赔偿额不得超过违反合同一方在订立合同时预见到或者应当预见到的因违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损失。另外,根据第一百一十四条的规定,约定的违约金过低或过高的,当事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予以调整。
四、具体适用法律的规则
在确定违约损失赔偿额时,需要注意以下规则:1. 不能获得主观推测的损害赔偿;2. 赔偿办法不能导致经济浪费;3. 受损害方本来就无法履行合同时,不能要求赔偿。根据上述法律依据和规则,当事人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来要求违约方承担相应的损害赔偿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