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约损害赔偿的法律依据及相关规定
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合同法 > 违约责任 > 责任承担法律知识

违约损害赔偿的法律依据及相关规定

点击数:1 更新时间:2025-07-17

 
380677
违约损害赔偿是指:违约方因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合同义务,而给对方造成损失,依法和依合同规定应承担的损害赔偿责任。那么违约损害赔偿有什么法律依据?接下来由手心律师网小编为您解答。

一、违约损害赔偿的法律依据

根据我国《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三条和第一百一十四条的规定,当事人可以通过约定违约金或者损失赔偿额的计算方法来要求违约方承担损害赔偿责任。此外,当没有合同约定时,可以依据法律规定确定损失赔偿额。

二、违约损害赔偿的方式

根据上述法律规定,当事人在对方违约时可以采取以下三种方式要求赔偿损失:1. 约定违约金:当事人可以在合同中约定一方违约时应当支付给对方的违约金。例如,在建筑合同中,误期损害赔偿可以作为一种违约金的方式。2. 约定损失赔偿额的计算方法:这种方式在建筑合同中应用最广泛。例如,FIDIC合同条件的第63条和第69条分别规定了承包商和业主违约情况下的损失赔偿额的计算方法。3. 按法律规定确定损失赔偿办法:当没有合同约定时,可以依据《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三条的规定来确定损失赔偿额。这种方式适用于没有具体约定的情况,并确立了违约损失赔偿的一般原则。

三、我国违约损害赔偿的原则

我国现行合同法采用了完全赔偿原则,即违约方对受害人因违约行为遭受的全部损失应承担全部赔偿责任。这一原则被认为是现代各国违约损害赔偿的基本原则,并被广泛应用于各国立法。其目的是在金钱能够补偿的限度内,使受害人恢复到合同正常履行所能达到的同样状态。根据《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三条的规定,违约损失赔偿额不得超过违反合同一方在订立合同时预见到或者应当预见到的因违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损失。另外,根据第一百一十四条的规定,约定的违约金过低或过高的,当事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予以调整。

四、具体适用法律的规则

在确定违约损失赔偿额时,需要注意以下规则:1. 不能获得主观推测的损害赔偿;2. 赔偿办法不能导致经济浪费;3. 受损害方本来就无法履行合同时,不能要求赔偿。根据上述法律依据和规则,当事人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来要求违约方承担相应的损害赔偿责任。
延伸阅读
  1. 计算财产损害赔偿的注意事项
  2. 轻伤的法律定义和赔偿责任
  3. 工期延误违约金上限是多少
  4. 交通事故中保险公司是否需要承担责任
  5. 被车碰了该怎么理赔

违约责任热门知识

  1. 恶意谈判的法律责任
  2. 预期违约和先合同义务的区别和联系
  3. 义工队免责条款的撰写
  4. 电子邮箱服务合同
  5. 合同免责声明
  6. 厦门经济特区道路安全法规
  7. 缔约过失责任与违约责任有什么区别
违约责任知识导航

合同纠纷解决方案

  1. 如何签订委托合同
  2. 乘人之危的合同效力待定
  3. 重大误解的合同可撤销可变更
  4. 一方迟延履行,另一方享有合同解除权
  5. 情势变更对合同的影响
  6. 合同预期违约的解除权
  7. 如何订立合同

热门合同下载

  1. 暑期辅导班租房合同范本
  2. 上海市买卖合同范本
  3. 电动车销售合同范本
  4. 建筑行业劳务合同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