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9-20
现代审计采用抽样审计方法,根据样本推断总体特性,但样本特性与总体特性存在误差,这种误差可以控制但难以消除。无论是统计抽样还是判断抽样,根据样本审查结果推断总体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误差,即审计人员要承担错误审计结论的风险。即使是详细审计,由于经济业务的复杂性和管理人员的道德品质等因素,仍存在审计结果与客观实际不一致的情况。因此,审计活动中存在风险,但这些风险有时并未产生灾难性后果,或对审计人员并未造成实质性损失。通过研究审计风险,人们只能认识和控制审计风险,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改变风险存在和发生的条件,降低发生频率和损失程度,而不能完全消除风险。
审计风险通过审计结论与预期的偏差表现出来,但这种偏差由多方面因素引起,审计活动的每个环节都可能导致风险因素的产生。因此,每个审计活动都有相应的审计风险,并最终影响总的审计风险。可能产生风险的因素包括:内部控制结构控制能力差、重要数字遗漏、对项目的错误评价和虚假注释、项目的流动性和交易量、经济萧条、财务状况不佳、抽样技术局限性等。每个具体风险也由多个因素组成。因此,审计风险普遍存在于审计过程的每个环节,任何一个环节的审计失误都会增加最终的审计风险。因此,对最终审计风险的控制取决于对上述各种风险的控制。
审计责任的存在是形成审计风险的基本因素,如果审计人员在执业上不受约束,对工作结果不承担责任,就不会形成审计风险,因此审计风险具有潜在性。如果审计人员发生偏离客观事实的行为,但没有造成不良后果,没有引起相应的审计责任,那么这种风险只停留在潜在阶段,没有转化为实际风险。审计风险是在错误形成后经过验证才会显现,如果这种错误被人们无意中接受,即不再进行验证,那么由此应承担的责任或遭受的损失实际上没有发生。因此,审计风险只是一种可能的风险,对审计人员构成某种损失有一个显化的过程,这个过程的长短取决于审计风险的内容、审计的法律环境、经济环境,以及客户和社会公众对审计风险的认识程度。
审计风险是由于客观原因或审计人员未意识到的主观原因造成的,即并非审计人员故意为之。审计人员无意中接受了审计风险,也无意中承担了审计风险带来的严重后果。确认审计风险具有无意性的重要性在于,只有在这种前提下,审计人员才会努力避免减少审计风险,对审计风险的控制才有意义。如果审计人员故意作出与事实不符的审计结论,由此承担的责任并不构成真正意义上的审计风险,因为这种故意舞弊行为无法对审计风险进行控制,而这种行为本身就会受到职业道德的谴责并承担法律责任。
审计要为其报告的正确性承担责任风险早已为人们所熟知,但现代审计的指导思想从制度基础审计进一步发展到风险审计,表明审计职业界并未因审计风险增加而失去活力,而是逐步向主动控制审计风险的方向发展。正确认识审计风险的可控性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我们不必害怕审计风险,虽然审计人员的责任会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一旦发生,其可能对审计职业产生重大影响,但我们可以通过识别风险领域并采取相应措施来避免,没有必要因为风险的存在而不敢承接客户。只要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仍然可以对客户进行审计。另一方面,我们意识到审计风险是可以通过努力降低水平的,可以促使我们研究审计理论,提高审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