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 更新时间:2025-07-23
在某些案件中,被告人可能会自愿承认自己有罪,但实际上并不构成犯罪。例如,在一起杀人、放火案中,第一被告人杀害了受敲诈的小姐,并将其尸体焚烧。第二被告人在现场帮助清理犯罪现场。然而,经过律师的调查和与被告人的会见,发现第二被告人只是在旁边协助,没有实际参与放火行为。律师认为第二被告人只构成包庇罪,而不构成放火罪。然而,在庭审过程中,第二被告人自愿承认了放火罪。律师坚持认为,被告人的口供必须与客观证据一致才能作为证据使用,而客观证据并不能证明第二被告人参与了放火行为。因此,律师继续为被告人辩护,主张他只构成包庇罪。
在我国的刑事侦查阶段,公安机关有预审权,这给了他们逼供和诱供的条件。公安机关常用的逼供、诱供手段包括不让犯罪嫌疑人休息,以及在犯罪嫌疑人神志不清的情况下进行讯问。在这种情况下,犯罪嫌疑人往往会按照警察的暗示去供述。此外,公安机关还会使用欺骗手段,诱导犯罪嫌疑人按照他们预先设定的调子供述,并承诺“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然而,律师指出,被告人的口供必须与客观证据一致才能作为定案依据。公安机关并没有处分权,所以所谓的从宽从严只是一种欺骗手段。
有时,检察机关可能会发现起诉错误,为了避免承担国家赔偿责任,他们会以起诉其他罪名相威胁,要求被告人认下已起诉的罪名。在这种情况下,被告人为了避免与检察院产生矛盾,可能会违心承认已起诉的罪名。例如,一起贪污案中,法庭调查发现公诉人指控的五起贪污均不成立。然而,为了维护检察院的面子,法院最终判处被告人缓刑。被告人不服上诉后,公安局又掌握了一起伤害案,并为被打的人做出“构成轻伤”的鉴定结论。被告人为了避免被起诉伤害罪,只能撤回上诉,维持原判。
作为律师,我们不能轻信被告人的口供,尤其是侦查机关单方面取得的口供。律师应该独立行使辩护权,不受被告人的意志所左右,继续为被告人做无罪辩护,除非被告人解除委托关系。被告人在长期关押后,往往处于紧张状态,容易受到欺骗和诱惑。因此,律师应该坚持客观事实和法律,只有当客观证据构成完整的证据链时,才能定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