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 更新时间:2025-07-30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国家机关或者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的工作人员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泄露公民个人信息构成犯罪的,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如果尚不构成犯罪,公安机关将对其处以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的拘留,并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五千元罚款。如果单位有类似行为,构成犯罪的,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如果尚不构成犯罪,公安机关将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以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的拘留,并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刑法修正案(九)》对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进行了修改,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违反国家有关规定,获取、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都构成犯罪。明确规定将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提供给他人的行为将会受到更重的处罚,情节特别严重的将处以三年以上七年以下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为了巩固治理效果,各级公安机关应发布通报和媒体公布的典型案例,重新下发相关文件,加强民警、辅警对公民个人信息安全管理规定的学习,提高全警对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安全的意识。
公安机关应向民警、辅警下发自查自纠清单,要求他们检查是否存在数字证书随意转借他人使用等现象,对他人借用、使用本人数字证书未及时记录、登记备案,未经批准短时间内超量查询警务信息等情况,需要提交自查自纠报告并签订安全保密协议。
对发现问题但对问题隐瞒不查、不报的,不仅要严肃处理直接责任人,还要追究相关领导责任。对构成违法犯罪的行为,上报上级机关由刑侦、治安等相关部门依法追究法律责任,未构成违法犯罪的行为,要严肃追究党纪政纪责任。
根据修正案,公民个人信息指的是反映公民个人生理及身份特征、社会生活经历及家庭、财务状况,以及公民在社会生活过程中取得、采用的个人识别代码。公民个人信息具有以下特征:
根据法律条款,“非法获取”是指以窃取或其他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或社会公序良俗的方式获取公民个人信息。非法手段至少应具备以下特点:
根据修正案,窃取或以其他方式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才构成犯罪。然而,尚无明确的规定来界定何为“情节严重”。鉴于近年来公民个人信息泄露现象的严重性,对于公开兜售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社会上甚至出现了搜集、出售公民个人信息的“专业户”,为了保护公民个人信息的安全,利用刑罚手段是必要的。然而,并非一切非法获取公民信息的行为都应受到刑罚处罚。
国家机关或者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的工作人员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泄露公民个人信息构成犯罪的,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如果尚不构成犯罪,公安机关将对其处以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的拘留,并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五千元罚款。如果单位有类似行为,构成犯罪的,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如果尚不构成犯罪,公安机关将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以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的拘留,并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刑法修正案(九)》对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进行了修改,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违反国家有关规定,获取、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都构成犯罪。明确规定将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提供给他人的行为将会受到更重的处罚,情节特别严重的将处以三年以上七年以下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