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1 更新时间:2023-11-13
反倾销法的合法性主要基于三个理论依据,即价格歧视、掠夺性定价和不公平竞争。价格歧视指的是以不同价格向不同购买者销售产品,而不是根据不同交易采取不同销售条件[1]。价格歧视在反倾销法中表现为在不同市场上采用不同价格。价格歧视通常发生在生产者或购买者具有市场优势的情况下。一些学者认为,价格歧视会减少消费者福利。此外,系统性的价格歧视行为还可能进一步加强主导企业的支配地位[2]。
掠夺性定价被认为是证明倾销行为具有不正当竞争性质的最佳证据。掠夺性定价是指企业(或卡特尔)通过低价竞争将竞争对手挤出市场,最终以高额垄断利润获取暴利的战略。尽管这种战略以竞争为手段,但其目的是垄断。此外,WTO框架下允许反倾销制度的存在,一个重要的理论依据是所谓的“不公平”贸易行为会破坏和扭曲竞争市场的良好运行,并最终导致经济低效率①。许多学者认为,反倾销的主要合法性依据是它是针对一些国家,尤其是亚洲国家如日本和韩国的市场封锁的最有效手段。这些国家通过一系列手段限制竞争,保护自己的市场,其中一些是由政府主导,另一些是由国内行会或卡特尔主导。通过运用反倾销法,可以有效控制这些国家的反竞争行为②。
可以发现,以上三种形式在传统上都属于竞争法的调整或考虑内容。因此,许多学者认为,反倾销法与竞争法之间存在一些天然的联系。John Jackson曾指出,国际贸易政策无法完全与竞争政策分离,实际上许多例子显示,贸易政策问题会涉及竞争政策或与竞争政策重叠,其中包括反倾销法③。然而,在实施过程中,反倾销法却表现出与竞争法不一致的现象。许多国家的实践表明,对外贸易政策的实施很可能与其竞争政策相冲突④。我国学者付军和张颖指出:“按照竞争政策的结构性思路,应保持产业的竞争性结构,以实现企业内部效率的增强,资源配置效率和社会福利的最大化。而产业政策和贸易政策正好与竞争政策相反,它通过政府对某些产业的支持促使这些产业的竞争力提高。一般来说,产业政策和贸易政策会损害市场竞争,因为政府支持本身就是一种限制竞争的行为,它不仅扭曲了资源的市场配置,而且不利于市场的公平竞争。从这个角度来看,竞争政策与产业和贸易政策是相互冲突的。然而,随着贸易的自由化、市场的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发展,运用产业政策和贸易政策支持国内产业发展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也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近年来频繁出现的倾销与反倾销就是这方面的体现。”[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