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诈骗犯罪的刑事调整现状与对策
点击数:39 更新时间:2024-05-15
合同诈骗犯罪的法律问题及刑事调整
引言
随着全球一体化和我国经济发展的深入,合同诈骗犯罪呈现普遍性趋势,给社会造成了严重危害。然而,目前对合同诈骗犯罪的刑事调整范围明显过窄,存在着尖锐的问题。特别是在《物权法》实施后,合同诈骗犯罪的刑事立法滞后问题已经凸显出来。因此,迫切需要进行刑事调整,采取相应的刑事对策。
刑罚的肯定性未能全面实现
刑罚的肯定性是指通过刑事立法、及时的刑事政策调整和司法活动,使违法者无法逃脱刑罚的处罚。刑罚的肯定性不仅是打击合同诈骗的前提和基础,而且对于预防合同诈骗行为起着决定性作用。然而,我国目前对合同诈骗行为未予追究的数量相当大,刑罚的肯定性没有真正实现。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有:首先,未能及时进行刑事政策调整,针对合同诈骗的严重危害和高发现状。其次,合同诈骗罪的主观方面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实践中难以把握,容易陷入无法认定或循环论证的困境。第三,由于立法问题,合同诈骗罪与经济纠纷的界限不清,司法机关只能保守办案,影响了打击合同诈骗的准确性和积极性。第四,合同诈骗具有隐蔽性、欺骗性、迷惑性、复杂性和智能性等特点,加之社会缺乏诚信,对合同诈骗的严重性和危害性认识不足。第五,由于公安机关人员、素质、经费等方面的限制,侦办合同诈骗的力量有限,破案率较低。第六,由于合同诈骗犯罪引发多种犯罪,单位负责人担心报案会影响政绩或被追究渎职、受贿等行为,往往选择不报案,使大部分行骗者逍遥法外。因为合同诈骗的风险成本很低,行骗者的侥幸心理反而成为可预期的结果,刺激了行骗者和观望者实施合同诈骗的欲望。
刑罚的均衡性存在问题
刑罚的均衡性是指在刑事立法中,应根据构成合同诈骗行为的范围、强度、性质和严重程度,合理确定定罪量刑的程度。然而,目前合同诈骗犯罪的危害趋势明显,而《刑法》对合同欺诈行为的犯罪化处理范围已经过窄,刑罚的均衡性存在严重问题。同时,由于与合同纠纷交叉界限大,界定十分困难,公安部在立案管辖问题上持紧缩防线政策,导致堵截条款形同虚设,使刑罚的均衡性在司法实践中存在严重问题。因此,需要对刑事立法进行调整,以更好地适应合同诈骗犯罪的特点和危害程度。
结论
合同诈骗犯罪的刑事调整目前存在着刑罚的肯定性未能全面实现和刑罚的均衡性问题。为了更好地打击合同诈骗犯罪,预防犯罪行为,需要及时进行刑事政策调整和刑事立法的改革。只有通过合理的刑罚制度和有效的刑事对策,才能更好地实现对合同诈骗犯罪的打击和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