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36 更新时间:2023-08-18
我们都知道随着法治社会进程的推进,人们的法律意识得到提高,现有很多纠纷都是通过法院来解决的。不过在现实生活中,存在这样的情形:“原告”的民事案件已构成立案条件,受诉法院有管辖权,原告主体适格,有明确的被告,有明确的诉讼请求;但是法院决定不立案,原告该怎么办呢?现由手心律师网小编为大家介绍。
一、法院决定不立案的,原告该怎么办
人民法院收到起诉状或者口头起诉,经审查,认为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七日内立案,并通知当事人;认为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七日内裁定不予受理;原告对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诉。
二、法院的立案登记制
立案登记制是指案件受理制度。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全面深化人民法院改革的意见》提出的要求,改革案件受理制度,变立案审查制为立案登记制,对人民法院依法应该受理的案件,做到有案必立、有诉必理,保障当事人诉权。加大立案信息的网上公开力度。推动完善诉讼收费制度。
法院接到当事人提交的民事、行政起诉状时,对符合法定条件的起诉,应当登记立案;对当场不能判定是否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接收起诉材料,并出具注明收到日期的书面凭证。需要补充必要相关材料的,人民法院应当及时告知当事人。在补齐相关材料后,应当在七日内做出决定是否立案登记。
三、法院立案登记制与审查制的区别
1、立案登记制
当事人只要提供符合形式要件的诉状,法院应当一律接收,并在规定的期限内依法处理。
2、立案审查制
各级法院对当事人起诉的审查尺度不一,甚至进行实质性审查。
人民法院收到起诉状或者口头起诉,经审查,认为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七日内立案,并通知当事人;认为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七日内裁定不予受理;原告对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诉。法院决定不立案的,原告该怎么办,手心律师网小编为大家介绍到这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