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执行案件应当先立案后执行
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民事诉讼法 > 执行程序 > 执行中止和终结法律知识

恢复执行案件应当先立案后执行

点击数:19 更新时间:2023-08-26

 
307199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234条规定的中止执行情形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民诉法)第二百三十四条规定了人民法院应当裁定中止执行的几种情形,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以下简称执行规定)第102条明确了适用民诉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一款第(五)项的几种情形。

近两年来法院出台的有关程序终结和债权凭证制度的规定

近两年来,各级法院相继出台了有关程序终结以及债权凭证制度的有关规定,在实践中具备了一定的可操作性,使人民法院执行案件的中止数大幅度降低。

不同的恢复执行案件操作程序

对于上述几类案件的恢复执行,由于法律上对恢复执行的具体操作程序尚无明确的规定,各级法院在实践中有着各自不同的做法,一般采用下列两类做法:

一、先执后立

恢复执行案件由执行人员直接执行,执结的案件予以立案,未执行完毕的仍保存在执行局或各承办人处(以下简称“先执后立”)。

二、先立后执

法院对恢复执行案件经审查予以立案,然后交执行局执行(以下简称“先立后执”)。

先立后执更符合立法精神

权衡利弊,笔者认为“先立后执”更符合立法精神。以下本人从三方面谈谈自己的浅显认识,以期与同行共勉。

一、先执后立使恢复执行案件成为“期限盲区”

执行规定第107条规定:人民法院执行生效法律文书,一般应当在立案之日起6个月内执行结案,但中止执行的期间应当扣除。确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本院院长批准。中止案件恢复执行,重新进入执行程序,按照法律规定应当从恢复执行之日起继续计算执行期限。不立案先执行,无明确的恢复执行的时间,尽管已重新进入执行程序,但执行期限却无从计算,故而成为事实上的无期限约束的执行。其结果必然导致了实践中一些案件久拖不办,执行人员怠于执行的现象发生。实行“先立后执”,可以从一定程度上避免上述现象的发生,使恢复执行案件与新收案件的重视程序等同,无轻重缓急之分。

二、先执后立使一部分案件得以执结

“先执后立”,恢复案件一旦进入执行程序,适用执行程序的有关规定,能执结的予以结案,不能执行的仍可适用民诉法和执行规定,符合条件的分别予以中止、程序终结或发给债权凭证,恢复一次就有一次结果。执行人员的工作也可从形成的案卷材料和办公厅案数中得到体现。

三、先执后立避免执行材料丢失

人民法院在执行案件过程中,无论是新收案件,还是恢复执行或再执行的案件,也无论是对当事人情况的调查、谈话,或者是采取一系列的强制执行措施,均会形成一定的执行书面材料。一些执行案件,中止的时间可能跨越多年,承办该案的承办人可能是一人,也可能是数人,如果没有按规定将形成的材料及时归档,就有可能在材料的交接上发生差错,甚而有材料丢失的现象。“先立后执”案件一旦进入执行程序,一案一卷,及时归档,又是有严格的审判监督制度,即可有效防止上述情况的发生。

延伸阅读
  1. 民事调解书的有效期限
  2. 劳动仲裁申请强制执行费用谁出
  3. 民事调解书有有效期吗
  4. 债权凭证制度对执行期限的具体适用包括哪些情形
  5. 交警判决书怎么执行

执行程序热门知识

  1. 工资强制执行的处理方法
  2. 房屋拍卖的法律程序
  3. 经济适用房法院的拍卖限制
  4. 什么是强制执行
  5. 执行异议的规定
  6. 诉讼保全的方式及申请程序
  7. 执行庭案件审批的时限
执行程序知识导航

热门解决方案

  1. 刑事诉讼辩护与代理须知
  2. 借款人无力偿还借款时的纠纷
  3. 民间借贷中的保证人
  4. 集体合同的效力
  5. 抚养子女和赡养老人所欠的债务,离婚时如何承担?
  6. 房屋相邻关系
  7. 借名买房纠纷

诉讼文书合同下载

  1. 离婚房产分割起诉状范本
  2. 抚养权起诉状范本
  3. 行政答辩状范本
  4. 劳动仲裁先于执行申请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