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离休条件的具体规定
点击数:2379 更新时间:2023-09-03
老干部离休条件及标准的演变
自1958年起,中共中央就提出了“老干部”的概念,并对其认定条件和标准进行了多次修订。根据[1978]104号文件的具体规定,参加革命工作时间在1937年7月7日之前的干部,以及参加革命工作时间在1942年底之前的县委正副书记、正副县长及相当职务的干部,以及参加革命工作时间在1949年9月30日之前的地委书记、行政公署专员及相当职务以上的干部,都可以享受离休待遇。
到了1980年10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老干部离职休养的暂行规定》,将离休条件扩大为:参加革命工作时间在1937年7月6日之前的干部,以及参加革命工作时间在1937年7月7日至1945年9月2日之间的副县长及相当职务或18级以上干部,以及参加革命工作时间在1945年9月3日至1949年9月30日之间的地委行政公署副专员及相当职务或行政14级以上的干部。
1982年4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建立老干部退休制度的决定》,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老干部离职休养制度的几项规定》(国发[1982 162号]),对离休条件进行了新的修订。根据该文件的规定,对于建国前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战争、脱产享受供给制待遇和从事地下革命工作的老干部,以及达到离职休养年龄的,都可以享受离休待遇。这一修订改变了按参加革命工作时期、职务和级别确定离休的做法,扩大了离休范围,使得为建党、建军、建国做出特殊贡献的老干部基本上都得到了照顾。
一、基本离休条件
根据现行政策规定,参加革命工作时间在1949年9月30日之前,并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干部,都可以享受离休待遇:
- 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军队,取得军籍的干部;
- 在解放区参加革命工作并脱产享受供给制待遇的干部;
- 在敌占区从事地下革命工作的干部。
二、对离休条件的解释和补充规定
- 在东北和个别解放区,参加革命工作时间在1948年底之前,并享受当地人民政府制定的薪金制待遇的干部也可以享受离休待遇。这里明确规定必须是享受供给制待遇的干部,限于参加革命工作时间在1949年月至9月之间的干部。对于“个别老解放区”和“当地政府制定的薪金制”的解释是:凡1948年底之前解放的地区都可以视为个别老解放区。而由这些地区人民政府规定的薪金待遇办法,即为当地人民政府制定的薪金制,也包括人民政府认可的其他薪金待遇。
- 对于建国前参加革命工作,并实行部分供给工资制(含包干制)的干部,可以视为享受供给制待遇,可以享受离休待遇。而对于建国前既享受过供给制待遇,又享受过薪金制待遇的干部,按照享受供给制对待,可以享受离休待遇。
- 对于建国前是解放区机关工勤人员和公营企业、事业单位的工人,享受供给制待遇,并且在1948年底之前在东北或个别老解放区,享受当地人民政府制定的薪金制待遇的工作,后来提拔为干部的,可以享受离休待遇。这里所说的“提拔为干部”,是指在办理离休手续之前,按照必要的条件并经过审批程序提拔为干部的。
- 对于建国前参加革命的干部,现在是工人身份的,如果同时具备以下条件,可以享受离休待遇:(1)建国前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工作并提拔为脱产干部,享受供给制待遇的(或从事地下革命工作的);(2)担任干部(包括从事地下革命工作)的时间长于担任工人的时间;(3)不属于因犯错误、受处分而被安排为工人的。
- 对于因工作需要由上级主管部门调派到集体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工作的国家干部(包括军队转业干部),可以享受离休待遇。但对于建国前参加革命工作,并在建国后从军队退休后参加集体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工作的干部,不能享受离休待遇。
- 对于参加革命工作时间在1948年底之前,且在根据地、解放区的农村党员,如果在建国前被提拔为享受薪金制待遇的干部,可以享受离休待遇。
- 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之前,加入各民主党派的干部,包括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包括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这八个民主党派,至今仍然是这些党派的成员,并一直拥护中国共产党,坚持革命工作的,其参加革命工作时间从1949年9月21日开始计算,可以享受离休待遇。但对于自行与民主党派脱离组织关系或未重新登记的干部,不能按照上述规定享受离休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