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47 更新时间:2023-08-22
劳动者的工伤鉴定费应当由用人单位通过转账或其他方式支付给劳动者。
如果劳动者未上保险,工伤鉴定费应计入“管理费用-福利费”科目。
如果用人单位已上保险并垫付费用,暂时记入“其他应收款”科目。
工伤鉴定费用如最终认定成功,相关费用将予以返还。因此,目前可以先挂账在其他应收款科目,待最终鉴定结果出来后进行冲销。如果最终鉴定不成功,则费用不予退还,转为福利费支出。
根据现行规定,工伤发生后进行伤残鉴定的,若有工伤保险,则由工伤保险承担;若无工伤保险,则由用人单位承担。
用人单位应按国家规定承担以下费用:
工伤发生后,根据国家规定,以下费用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
工伤必须符合法定条件并经过法定程序认定为工伤。因此,发生工伤后,依法进行工伤认定非常重要。根据属地原则,工伤认定事项应由用人单位所在地的设区市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办理。
申请工伤认定时,应提交工伤认定申请表、劳动关系证明、医疗诊断证明或职业病诊断证明等材料。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在受理工伤认定申请后60天内作出工伤认定决定,并书面通知申请人和用人单位。
工伤认定完成后,若经治疗终结或治疗伤情相对稳定后存在残疾,影响劳动能力的,工伤职工还需进行劳动能力鉴定。
劳动能力鉴定是对劳动功能障碍程度和生活自理障碍程度进行等级鉴定。劳动功能障碍分为十个伤残等级,一级最重,十级最轻。生活自理障碍分为三个等级:部分不能自理,大部分不能自理和完全不能自理。
劳动能力鉴定申请人可以是用人单位、工伤职工或其直系亲属,申请人之间无先后顺序。受理机构为设区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
申请劳动能力鉴定时,应提供工伤认定决定和工伤医疗的相关材料。劳动能力鉴定结论应在60日内作出,如申请人对结果不服,可在15日内向省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再次申请,省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的结论为最终结论。
劳动能力鉴定结论作出一年后,若伤残情况发生变化,仍可申请劳动能力复查鉴定。
在日常生活中,劳动者的工伤鉴定费用需要支付。然而,劳动者是受害方,不应承担这些费用。通常情况下,费用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但可能存在支付不及时的情况,因此用人单位需垫付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