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4 更新时间:2023-11-07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一般是错开进行的。具体而言,在确定工伤后,等待劳动者的伤情稳定后,再进行劳动能力鉴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用人单位未按照规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情况下,工伤职工或其近亲属、工会组织可以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的一年内,直接向用人单位所在地的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对于应当由省级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进行工伤认定的事项,根据属地原则,由用人单位所在地的设区的市级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办理。
若用人单位未在规定的时限内提交工伤认定申请,在此期间发生符合本条例规定的工伤待遇等有关费用由该用人单位承担。
根据工伤保险和工伤认定办法的规定,劳动能力鉴定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用人单位、工伤职工或其直系亲属可以向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申请。同时,申请人应按规定提交工伤认定决定和职工工伤医疗的相关资料。
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在收到申请人申报劳动能力鉴定的资料后,应进行初步审查,核实相关材料是否齐备有效。若提交的资料不完整,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应要求申请人补充相关材料。
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受理劳动能力鉴定申请后,从医疗专家库中随机抽取3名或5名专家组成专家组进行鉴定。必要时,可以委托具备资格的医疗机构进行相关诊断。专家组或受委托的医疗机构完成鉴定后,应出具鉴定意见,并由参与鉴定的专家签署。
根据鉴定结果,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将作出鉴定结论,并将其送达当事人。
总的来说,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一般不会同时进行。一般情况下,确定为工伤后,需要等待劳动者的伤情基本稳定后,才会进行劳动能力鉴定。即使进行工伤认定,也需要等待劳动者的伤情基本稳定后再申请工伤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