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7 更新时间:2023-07-19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的规定,上下班途中发生的交通事故工伤应被认定为工伤,前提是职工在上下班途中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
在判断职工道路交通事故是否属于工伤时,需要考虑以下四个必备要素:
对于实行弹性工作时间的职业,如新闻记者、保险销售人员,应根据出行目的和地点来确定工作时间。如果出去采访或推销是以工作为目的,发生事故也应被认定为工伤。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认定以下情形为“因工外出期间”,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劳务派遣单位派遣的职工在用工单位工作期间因工伤亡的,派遣单位为承担工伤保险责任的单位。指派到其他单位工作的职工因工伤亡的,指派单位为承担工伤保险责任的单位。如果用工单位违反法律规定将承包业务转包给不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组织或自然人,该组织或自然人聘用的职工从事承包业务时因工伤亡的,用工单位应为承担工伤保险责任的单位。
确定劳动关系、调查取证和认定结论执行难一直是伤者认定工伤的难题。新规采取了举证倒置的原则,明确规定,如果用人单位或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没有证据证明事故是非工作原因导致的,应将其认定为工伤。
工伤认定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涉及多个因素的综合考量。在评估工伤时,我们需要从保护劳动者权益和维护公共利益的角度出发,进行具体的判断和认定。随着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劳动过程中的风险性也不断增加,特别是在像我国这样劳动安全制度尚不健全的发展中国家,工伤事件屡见不鲜。
一方面,我们需要给予受职业伤害的劳动者充分的救济。这意味着我们应该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医疗保障、经济补偿和康复服务,以帮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和工作环境。这样的救济措施不仅可以保护劳动者的权益,还能够促进社会公平和稳定。
然而,由于国家和企业的财力有限,对工伤的范围也不能过于宽泛。因此,我们需要准确把握救济的界限。这意味着我们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以找到一个既能够满足劳动者需求,又能够在可行范围内实施的工伤认定标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在保护劳动者权益的同时,兼顾国家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工伤认定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结合各种因素,从保护劳动者权益和维护公共利益的角度具体的进行判断和认定。现代工业的飞速发展增大了劳动过程中的风险性,尤其是在像我国这样的劳动安全制度不甚健全的发展中国家,工伤的发生是屡见不鲜的。一方面,我们要对受到职业伤害的劳动者施以充分的救济.另一方面,由于国家和企业的财力有限,对于工伤的范围也不能认定过宽。如何把握二者之间的界限,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