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带担保责任的担保期限是多久
点击数:10 更新时间:2022-12-01
导读:连带保证人的保证期为六个月。连带责任保证的保证人与债权人未约定保证期限的,债权人有权要求保证人在债务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六个月内承担保证责任。在合同约定的保证期限和前款规定的保证期限内,债权人未要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的,保证人免除保证责任。
连带担保责任的担保期限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连带担保责任的担保期限为六个月。
一般保证与连带保证的期限的相关法律规定
根据《民法典》第六百九十二条的规定,如果保证人与债权人未约定保证期间,那么保证期间将从主债务履行期届满之日起计算,为期六个月。
在合同约定的保证期间和上述规定的保证期间内,如果债权人未对债务人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那么保证人将免除保证责任。如果债权人已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那么保证期间将适用诉讼时效中断的规定。
在合同约定的保证期间和上述规定的保证期间内,如果债权人未要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那么保证人将免除保证责任。
如果保证合同约定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直至主债务本息还清时为止等类似内容,将视为约定不明,保证期间将为主债务履行期届满之日起两年。
保证期间和诉讼时效的区别
保证期间和诉讼时效具有以下不同之处:
- 结果不同:如果权利人超过保证期间诉请权利,法律将不予保护其实体权利,即义务人因权利人未行使权力而免除责任,债权债务关系终止。而如果权利人在诉讼时效期间未行使权力,权利人的实体权利并不丧失,只是丧失了胜诉的权利,即权利人将无法获得法律保护的诉讼利益。根据《民法典》第188条的规定:“超过诉讼时效期间,当事人自愿履行债务的,不受诉讼时效限制”。从这一法律规定可以看出,权利人超过诉讼时效诉请权利,其实体权利依然存在。
- 保证期间具有约定性和法定性,而诉讼时效是法定的,不可约定。根据我国法律规定,保证期间原则上是可以由当事人自行协商确定的约定期间。当事人在没有约定、约定不明或约定无效的情况下,适用法定的保证期间。而诉讼时效则是法律的强制性规定,不可由当事人约定。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第2条和第3条的规定,当事人违反法律规定,约定延长或缩短诉讼时效期间,或预先放弃诉讼时效利益,人民法院将不予支持。当事人不能预先排除或妨碍诉讼时效的适用,否则其约定将无效。
- 保证期限是不变的,而诉讼时效是可变的。保证期间属于除斥期间,根据除斥期间理论,除斥期间是不变的。如果权利人超过除斥期间未行使权力,将导致权利义务的消灭。设置除斥期间的目的是为了督促权利人及时行使权利,确保权利义务的不特定性变为确定性,同时保障法律关系的稳定。诉讼时效与保证期间有所不同,诉讼时效可以因特定事由中止、中断、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