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4 更新时间:2022-10-31
合同不成立的法律依据主要包括以下规定:
根据《民法典》第144条的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根据《民法典》第146条的规定,行为人与相对人以虚假的意思表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也无效。
根据《民法典》第154条的规定,行为人与相对人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根据《民法典》第497条的规定,格式条款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该格式条款无效:
根据《民法典》第506条的规定,合同中造成对方人身损害或因故意或重大过失造成对方财产损失的免责条款无效。
合同不成立意味着没有合法有效的合同关系存在,因此不存在履行合同的责任和违约责任。然而,在债权法上,当事人之间仍然会产生某些权利义务关系。
如果一方在合同订立或生效前的行为违反诚实信用原则,导致合同不成立、不生效、被撤销或被宣告无效,给对方造成损害,该方应承担缔约过失责任。
如果当事人在订立合同过程中出现以下情形之一,导致对方损失,应承担赔偿责任:
因此,尽管合同不成立,当事人仍然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