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8 更新时间:2023-12-08
合同违约金和高利贷违约金在性质上并无区别,都是对债务人责任的一种制裁。违约金的设定主要是为了督促当事人在规定的时间内履行合同,同时也用于补偿对方因违约所遭受的损失。当事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请求适当降低或增加约定的违约金数额。
违约金分为两种:惩罚性违约金和补偿性违约金。
惩罚性违约金的作用仅在于惩罚违约方,如果违约方因违约而导致对方遭受财产损失,则违约方除支付违约金外,还需额外赔偿对方的损失。
补偿性违约金是对违约方可能遭受的财产损失进行预先估计,支付违约金后,违约方免除了赔偿对方实际损失的责任。即使实际损失超过违约金,也无需再进行补偿。当事人可以约定违约时应支付一定数额的违约金,也可以约定因违约产生的损失赔偿额的计算方法。
根据《民法典》第585条第1款的规定,违约金具有惩罚性特征,不以非违约方遭受损失为前提。
根据《民法典》第585条第2款的规定,如果约定的违约金低于实际造成的损失,当事人可以请求法院增加;如果约定的违约金过高,当事人可以请求法院适当减少。由于违约金是对违约后可能造成的损失的预先估算,与违约方实际损失不完全相符,法官可根据实际情况自由裁量。因此,当事人如果需要法院增加违约金额或违约金过高时,需承担证明损失大小的责任。
根据《民法典》的基本原则“平等、自愿、公平、诚实信用”,一般认为约定的违约金数额扣除实际损失后,其余款项不超过主合同总金额的20%不属于“过分高于”的情况。
此外,《民法典》第119条规定,依法成立的合同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合同一旦有效成立,当事人必须受合同约束。合同法没有对违约金的数额进行限制,只要约定不违背相关法律法规禁止性规定,应予以尊重并受法律保护。违约金具有惩罚性是合理的,否则法律对守约方就无法鼓励和保护。
然而,由于市场经济的初期,合同法规定了对于违约损失的可预见性原则,即在可预见性之外的损失,违约金过高时,违约方可不予赔偿,以保护弱势方的认知能力或偿付能力。对于何谓可预见性以及预见的程度,需要法官根据正常人的合理判断进行自由裁量。
根据我国《民法典》的规定,合同违约金最高不能超过主合同总金额的20%。如果约定的违约金数额过高或过低,当事人可以请求适当降低或增加。
违约金的设定在很多约定中都有体现,它是通过法律武器来维护合法权益的一种方式。然而,违约金也有一定的上限,如果数额过高或过低,可以通过法院进行调节和仲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