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8 更新时间:2022-06-13
在犯罪嫌疑人未被判决前,其立功表现不能直接减刑,但法院在量刑时可以根据立功表现减轻处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以下情况可以作为立功表现减轻处罚的依据:
(一) 阻止他人重大犯罪活动;
(二) 检举监狱内外重大犯罪活动,并经查证属实;
(三) 有发明创造或者重大技术革新;
(四) 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舍己救人;
(五) 在抗御自然灾害或者排除重大事故中有突出表现;
(六) 对国家和社会有其他重大贡献。
立功的主体是任何归案的犯罪分子,不论其主观恶性轻重、犯罪行为的性质、可能判处的刑罚的轻重,以及是否有悔罪表现、自首、坦白等情节。
立功必须发生在犯罪分子被抓获后,终审判决生效之前。犯罪分子被抓获包括两种情况,一是指在公安机关对犯罪分子进行询问、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拘留、逮捕以及公民扭送等过程中,从犯罪分子首次被公安机关询问或采取强制措施之日起,即可认定为"到案"。二是指犯罪分子自动投案,自动投案的认定依据是自首制度。立功的开始时间不宜过早确定,一般应以犯罪分子知道自己的罪行被司法机关通过法律程序确认之时为宜,因为只有在此时犯罪分子才会有立功赎罪的愿望。
立功行为是指犯罪分子实施的立功行为。具体包括刑法第68条以及司法解释规定的一般立功和重大立功行为的五种形式。
犯罪分子所检举揭发的他人犯罪事实、提供的破案线索、其他犯罪分子的藏匿地点、活动规律等信息必须真实有效,司法机关必须根据这些信息查证他人犯罪事实、侦破其他案件、抓获其他犯罪嫌疑人。反之,如果犯罪分子所揭发、提供的内容不属实,或未能查证属实,则不能认定为立功。此外,即使犯罪分子想要阻止他人犯罪事实,但未能成功,或者虽然做了一些对国家和社会有利的行为,但表现并不突出,也不足以构成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