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1 更新时间:2022-07-29
合同诈骗罪的认定需要满足以下要件:
合同诈骗罪的侵犯客体是国家对经济合同的管理秩序和公私财产所有权。
合同诈骗罪在签订和履行合同的过程中,以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方式,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
合同诈骗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
合同诈骗罪的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行为可以构成合同诈骗罪:
单位共同合同诈骗罪是指单位与单位或单位与自然人共同故意实施的合同诈骗罪。它包括两种情形:一是两个以上的单位共同实施合同诈骗;二是单位与自然人共同实施合同诈骗。
在第二种情形中,相对于自然人犯罪主体而言,单位属于特殊主体,即属于身份犯。根据共同犯罪理论,身份犯与非身份犯共同实施犯罪时,以身份犯所犯之罪定罪量刑。因此,单位与自然人实施故意犯罪时,应以单位共同犯罪论处。
然而,以下情形中,自然人与单位是否构成单位共同合同诈骗需要具体分析:
一般情况下,单位与其内部成员的合同诈骗行为不构成共同犯罪。因为单位的内部成员或参与了犯罪决策的形成,或具体实施了犯罪,其犯罪行为是单位犯罪有机构成的组成部分。因此,单位与内部成员不能构成共同犯罪。然而,如果单位内部成员以与单位无关的个人身份,即不是以单位成员的身份,与本单位共同进行合同诈骗,并将骗取的财物与单位私分,则构成单位共同合同诈骗。
对于单位与上级主管领导人的合同诈骗行为,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果单位在实施犯罪前或实施犯罪的过程中,请求、汇报了上级主管领导人,并获得其批准、同意甚至出谋划策,所骗取的财物单位与主管领导个人私分,则应认定为单位共同合同诈骗。然而,如果上级主管领导人没有故意支持、参与下级单位的犯罪行为,并且未与其私分财物,则不能认定为共同犯罪。
如果代理人接受单位的委托为其实施合同诈骗行为,由于代理行为是违法犯罪行为,其法律后果应由代理人个人承担。代理人是独立的法律关系主体,以其独立的意思表示在单位的授权范围内实施犯罪。因此,代理人应独立承担合同诈骗的刑事责任。在这种情况下,代理人与单位构成单位共同合同诈骗罪,单位是教唆犯,代理人是实施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