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3 更新时间:2022-06-07
法院拘传是刑事诉讼中的一种强制措施,与行政处罚不同。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拘传的持续时间一般不得超过十二小时。只有在案情特别重大且复杂,需要采取拘留或逮捕措施的情况下,拘传的持续时间才能延长至二十四小时。
拘传的法律依据是《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九条。根据该条款规定,对于不需要逮捕或拘留的犯罪嫌疑人,可以传唤到指定地点或住处进行讯问,但必须出示人民检察院或公安机关的证明文件。对于在现场发现的犯罪嫌疑人,可以口头传唤,但必须在讯问笔录中注明。传唤或拘传的持续时间一般不得超过十二小时。只有在案情特别重大且复杂,需要采取拘留或逮捕措施的情况下,传唤或拘传的持续时间才能延长至二十四小时。此外,不得以连续传唤或拘传的形式变相拘禁犯罪嫌疑人,且应当保证犯罪嫌疑人的饮食和必要的休息时间。
人民法院拘传的程序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拘传由司法警察执行,执行人员不得少于两人。在拘传被告人时,应当出示拘传票。
人民法院在执行拘传时,可以使用戒具,如手铐、警绳等,将被告人强制到案。然而,并不是每个案件都需要对被告人使用戒具。一般情况下,只有被告人抗拒拘传时,才能使用戒具。被告人到案后,在讯问时应当停止使用戒具。
审判人员对被拘传的人,应当在拘传后的12小时内完成讯问。拘传的时间应以被拘传人到案的时间作为起算时间,不包括路途耽搁的时间,并要求被拘传人到案后立即进行讯问。拘传的持续时间最长不得超过12小时,指的是一次拘传的持续时间最长不得超过12小时。实践中,人民法院根据办案需要,可以多次拘传被告人,只要每次拘传的持续时间不超过12小时,无论累计时间有多长,都符合法律规定。
审判人员不得以连续拘传的形式变相拘禁被拘传人。这一规定旨在防止司法实践中出现以拘传为名长时间连续讯问或拘押、变相拘禁被拘传人的现象。人民法院在使用拘传措施时,应当严格遵守这一规定,以维护法律的严肃性,切实保障被拘传人的合法诉讼权利。
需要注意的是,只有那些没有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才可以适用拘传措施。而被害人、证人、鉴定人等则不适用于拘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