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5 更新时间:2022-01-20
购买自建房后,由于缺乏相应的法律手续和证明文件,无法将房屋过户到购买者的名下,导致购买者无法享有房屋的所有权。
自建房往往存在违法建设、违规用地等问题,一旦相关部门查处,购买者面临被强制拆除房屋的风险,造成经济损失。
由于自建房产权不明确,无法作为抵押物提供给银行,购买者无法通过贷款方式获取购房资金,增加了购房的经济压力。
购买自建房时签订的购房合同可能存在违法违规情况,导致合同无效,购买者无法依法维护自身权益。
根据《城市房屋权属登记管理办法》第四条规定,购房人应按照相关规定向房屋所在地的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申请房屋权属登记,取得房屋权属证书。
自建房通常指农村自行建造的房屋,尽管在过去的城镇中也存在自建房,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镇自建房数量逐渐减少。
不论是自建房还是商品房,房屋主人通常拥有两种权利。一种是对房屋本身的所有权,另一种是对建造房屋所使用土地的权利。自建房的房屋产权属于个人,但建造房屋所使用的土地属于集体所有,个人只拥有土地的使用权而非所有权。
土地使用权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物权,农民在依法获得的集体经济所有的宅基地上建造房屋或附属设施,拥有永久占有、使用和有限处置的权利。土地使用权具有永久使用性、无偿使用性和严格的身份认证等特点。
宅基地是专门用于建造住宅的土地,根据国家规划用途,可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已建房并正在使用的宅基地;第二类是曾经有房屋但目前已倒塌或无法使用的宅基地;第三类是准备用于建造房屋的宅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