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为采取预防措施发生事故会不会构成玩忽职守
点击数:12 更新时间:2024-06-17
依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进行行政行为的时候,如果不依据自己的职权实施行政行为的,就有可能构成玩忽职守罪,那么公务员为采取预防措施发生事故是否构成玩忽职守 下面由手心律师网小编为读者进行相关知识的解答。
公务员玩忽职守的刑事责任
一、公务员的玩忽职守罪主体资格
根据我国《刑法》第三百九十七条的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滥用职权或者玩忽职守的情况下,导致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将被处以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将被处以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根据该规定,该罪的主体必须是在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然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九章渎职罪主体适用问题的解释》规定,受国家机关委托代表国家机关行使职权的组织中从事公务的人员,或者虽未列入国家机关人员编制但在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在代表国家机关行使职权时,有渎职行为,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关于渎职罪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因此,被告人刘某作为事业编制人员,虽然不属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但在桥梁拆除工作中被政府临时借用,履行危桥拆除的技术指导和施工监督职责,因此具备玩忽职守罪的主体资格。
二、刘某的玩忽职守行为
被告人刘某的行为属于玩忽职守,而不是工作失误。工作失误是指在积极的工作过程中,由于业务水平和能力不足而导致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损失。玩忽职守罪与工作失误有相似之处,都是由于过错而给国家和人民利益带来损失,但两者在主观心理状态上存在差异。工作失误的行为人在主观上具有一定的过错,但是他们是以积极的履行职务的心态行事;而玩忽职守的犯罪人在主观上是过失的,他们应该预见到可能发生的事故,但由于消极或不负责任而未能防止事故的发生。在本案中,被告人刘某作为拆除危桥的技术指导和施工监督的负责人,本应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招标、监督和指挥施工,但未认真履行职责,降低施工人员的资质要求,且对施工人员违反操作规程施工也未采取有力措施制止和纠正。被告人刘某主观上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到事故的发生,具备玩忽职守罪的主观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