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3 更新时间:2023-11-16
绑架罪中若同时犯有故意杀人罪,属于刑法上的竞合犯,应按照绑架罪从重处罚。
根据刑法第二百三十九条第一款的规定,犯绑架罪的,将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情节较轻的,将被判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若犯绑架罪致使被绑架人死亡或者被绑架人被杀害,将被判处死刑,并处没收财产。若为了勒索财物而绑架婴幼儿,将依照前两款规定进行处罚。
绑架罪侵犯的客体是复杂的,包括他人的人身自由权利、健康、生命权利以及公私财产所有权利。行为人通过暴力、胁迫等手段对他人实施绑架,直接危害被害人的生命和健康。在司法实践中,行为人经常以危害被害者为威胁,迫使其家属支付赎金;在绑架过程中,被害人常常受到虐待、重伤甚至被杀害;还有些人在危害被害人之后再勒索财物。立法者将绑架他人的行为列入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这一章中,表明强调对公民人身权利的保护。这种犯罪实际上是旧社会中猖獗的“绑票”行为,新中国成立后已经消失,近年来又重新出现并呈现增长趋势,对社会造成极大危害。为了有效打击这种犯罪,刑法单独设立了绑架罪名。犯罪对象是“他人”,既包括妇女、儿童,也包括妇女、儿童以外的人。
客观方面表现为使用暴力、胁迫或其他方法绑架他人。所谓“暴力”是指行为人直接对被害人进行捆绑、堵嘴、蒙眼、装麻袋等人身强制或对被害人进行伤害、殴打等人身攻击手段。所谓“胁迫”是指对被害人实施精神强制,或对被害人及其家属实施暴力威胁。所谓“其他方法”是指除暴力胁迫以外的方法,如利用药物、醉酒等手段使被害人陷入昏迷状态等。这三种犯罪手段的共同特点是使被害人处于无法反抗或不敢反抗的境地,将被害人非法绑架离开其住所或所在地,并置于行为人的直接控制之下,使其失去行动自由。法律只要求行为人采用绑架他人的其中一种手段就构成绑架罪。
犯罪主体为一般主体。关于已满14周岁但未满16岁的人是否应对绑架罪负刑事责任的问题,由于这种犯罪的“危害性特别大”,凡是年满14岁并具有责任能力的人均可构成该罪。根据罪刑法定原则和刑法第十七条第二款的规定,已满14周岁但未满16岁的人,若仅参与了绑架行为但未参与杀害或伤害被绑架人,没有实施刑法第十七第二款规定的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行为,该未成年人对这种绑架行为不负刑事责任。但应责令其家长或监护人进行管教,必要时政府可收容教养。若在绑架过程中实施了杀害或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被绑架人的行为,则应按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追究其刑事责任。
主观方面构成直接故意,并具有勒索财物或扣押人质的目的。所谓“以勒索财物为目的的绑架他人”是指采用暴力、胁迫或麻醉的方法,强行将他人劫持,以杀害、伤害或不归还人质为要挟,命令与人质有关的亲友在一定期限内交付一定财物,以赎回人质。这里的“财物”应从广义上理解,不仅局限于金钱财物,还包括其他财产利益。所谓“绑架他人作为人质”是指出于政治目的,逃避追捕或要求司法机关释放罪犯等其他目的,劫持他人作为人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