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8 更新时间:2024-06-10
客观性病历是医学鉴定的基础资料之一,记录了患者的症状、生命体征和病史等信息。这些资料包括门诊病历、住院志、体温单、医嘱单、化验单、医学影像检查资料、特殊检查同意书、手术同意书、手术及麻醉记录单、病理资料、护理记录等。根据相关法规,患者有权复制这些客观性病历资料。
主观性病历是医务人员根据对患者病情观察和了解所做的记录,包括死亡病历讨论记录、疑难病例讨论记录、上级医师查房记录、会诊意见、病程记录等。根据相关法规,发生医疗纠纷后,这部分病历应当在医患双方在场的情况下封存和启封,但不允许患者及家属查阅、摘录和复印。
主观性病历资料反映了不同医务人员对患者疾病诊断和治疗的个人分析意见。由于个人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不同,这些意见可能存在差异。根据相关法规,患者不被允许复制和复印这些主观性病历资料。然而,在医疗事故技术鉴定过程中,主观性病历可以作为提交给医学会的证据之一,供专家和鉴定委员考察医务人员的诊断治疗和护理思路。
客观性病历被广泛认可为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和民事诉讼的法定证据,这一点没有争议。然而,主观性病历能否成为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和民事诉讼的证据存在很大分歧。
首先,主观性病历的客观性不够,它只是医务人员的观点,并且由医疗机构一方书写。在争议发生早期,医务人员可以更改和修正这些资料,而患者一方无法揭露和证明这一情节。
其次,如果主观性病历的记录内容对患方有利,那么它成为确定医务人员过错的强有力证据。但如果记录内容对患方不利,对于患方来说则是弱势证据,其公正性受到质疑。
此外,主观性病历往往以“记录”的形式存在,很少包含患者及家属的听证记载、签名、手印等,不符合“笔录”的证据规则。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主观性病历只能作为医学会鉴定时的参考资料,不宜作为诉讼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