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2 更新时间:2024-02-03
行政中出现“不作为”行为,其危害是显而易见的。行政机关和行政执法人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行政伦理素质与以法治国要求差距较大,是行政不作为的重要主观原因。
行政执法人员行政法律意识变异是行政不作为的根源之一。行政行为的作出依赖于行政主体对法律的认识和态度等主观心理因素。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对法律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其对法律的理解和适用。行为主体的行政法律思想将制约着行政法治的程度。行政执法人员的无法律意识、法律知识缺乏和法律思想偏差会导致行政不作为的产生。
私欲作怪和经不起功利诱惑也是行政不作为的原因之一。行为主体的需要和利益方面出现的偏差是行政不作为的起因。在追求效益为目标的背景下,人们的物欲、权力欲、金钱欲被刺激,行政权力的执掌者则利用国家权力与金钱结合,从而表现出以权谋私、贪赃枉法权钱交易等政治腐败。
人情网和关系网及“长官意志”的干扰也是导致行政不作为的客观原因之一。人情和关系对依法行政构成一种无形且巨大的威胁和破坏力量。行政执法人员在实际、行使行政权力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人情因素的制约,面临着来自家庭、朋友、亲戚、同学等的压力。行政执法人员还需面对错综复杂的关系网,包括与其他国家机关、社会中的人员的外部关系网以及行政机关内部工作人员相互编织的关系网。这些复杂的人际关系对行政执法人员的行为产生干扰,导致行政不作为的产生。
立法上的原因也是导致行政不作为的原因之一。我国行政法律体系存在冲突和欠缺,行政执法行为中存在诸多问题。我国立法体制上,立法主体多元化,但相互间的立法权限范围不清,导致法律出现多门、无序、混乱的情况。行政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与法律、行政法规相冲突,行政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之间也存在抵触。这些问题导致行政机关在具体实施行政执法时无所适从,行为违法,产生大量的行政不作为。
行政习性的影响也是导致行政不作为的客观原因之一。长期以来,政府是命令型政府,现在需转变观念为服务型政府,但是由于长时间形成的习性,在短的时间内无法改变,这就导致行政机关在行政执法中存在严重的官僚主义,对人民群众的申请无故拖延或根本不在乎,导致行政不作为。这种习性与现代社会主义法治观念格格不入,必须尽快根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