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保证的担保效力
点击数:11 更新时间:2024-04-12
[内容提要]保证的效力取决于保证人清偿债务的能力,保证合同订立时,判断保证人是否具有清偿能力,应根据保证人当时的财产数量。具有债务清偿能力是保证主体资格要件之一,但具备了保证主体资格,并不能保证完全实现担保效力,保证的担保效力还取决于保证人的资产质量。为了有效减少保证风险,必须对保证人的保证总额作出必要的限制。
担保保证担保效力
一、保证人的债务代偿能力
为了确保担保的效力,保证人必须具备债务代偿能力。根据《担保法》第7条的规定:“具有代为清偿债务能力的法人、其他组织或者公民,可以作为保证人。”关于构成保证主体资格的要件,学术界和司法界存在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担保法》并不是说不具备清偿能力的人就不能担任保证人,其所订立的保证合同均属无效。它只是指出作为保证人一般应具备这种能力,保证人的清偿能力并不是保证人的主体资格要件,也不是保证合同是否有效的要件。另一种观点与前述观点基本相同,认为《担保法》规定保证人具有代偿能力仅是一种提示性条款,旨在提醒债权人注意审查保证人的代偿能力。不能将保证人无代偿能力作为认定保证合同无效的依据。并且,在这种情况下,认定保证合同无效并不比认定合同有效对债权人有利,也就没有必要去认定合同无效。这两种观点都认为清偿债务能力不是构成保证主体资格的要件。因此,只要符合法定主体条件,就能成为保证人,其所作出的保证均是有效保证。然而,这实际上是曲解了《担保法》的立法意图。全国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主任顾*然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草案)》的说明中指出:“保证是担保的一种方式,即由第三人作为保证人,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按照约定由保证人履行债务。目前,采取这种担保方式的比较多,问题也比较多,主要是保证人的资格问题。作为保证人应当具备必要的条件,关键是要具有代为清偿的能力。针对实际存在的问题,草案规定,具有代为履行债务能力的法人、其他组织或者公民,可以作为保证人。”当《担保法》正式通过时,“履行债务能力”改成了“清偿债务能力”,这一修改表达更加准确。具备清偿债务的能力是保证债权人债权不致落空的关键所在,也是保证主体资格要件中的重要因素,而不是可有可无的。另一种观点认为,如果认定不具备清偿债务能力的保证合同无效,不利于保护债权人的利益。因此,将清偿债务的能力作为保证合同有效的要件并不必要。然而,这样做的后果可能会适得其反。虽然已经丧失了清偿债务能力的保证合同即使认定有效,保证人也无法实际履行清偿债务的义务。这种保证合同仅是徒有虚名的一纸空文。相比之下,如果将其认定为无效,将能促使债权人在交易中更加谨慎地审查保证人的代偿能力,从而有效地减少无效保证合同的发生。在担保实务中,有些保证人负债累累,甚至无法按时支付员工工资,但却频繁为他人的债务作担保。如果这样的担保合同不被认定为无效,债权如何能得到保障呢?对于明知或应知是无效保证的债权人仍然接受的情况,其产生的保证风险由债权人自行承担。
[关键词]担保保证担保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