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2 更新时间:2024-03-11
传统的刑事案件注重对加害人的刑事追究,认为对加害人进行刑事追究就是对被害人恢复了正义,而被害人是否得到赔偿似乎不太重要。然而,刑事和解强调对被害人利益的重视和保护,是通过理性和宽容对待犯罪人来获得犯罪人的认同,削弱其反社会意识。在刑事和解中,犯罪分子通过真诚悔罪和积极赔偿获得了被害人的谅解,不再受到刑事追究或轻判。这样,犯罪分子能够充分体验到社会和他人的宽容和温暖,重新认识自己的行为;避免了因被监禁而再次犯罪;避免了因入狱而家庭破裂的隐忧;避免了长期监禁后被释放对社会的疏远感和不适应感。这些都有利于犯罪分子的改过自新、重新融入社会,对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在实践中,一些轻伤害案件常常因小事或意气之争而发生。刑事和解是在一种缓和亲切的氛围下,当事人双方进行理性的沟通与对话,达成一种双方都能接受的和解协议,双方可以互相谅解,既可化解纷争而免于诉讼,也可恢复彼此之间的关系,便于以后和睦相处。与此相比,诉诸法院可能导致关系彻底破裂而无法弥补。此外,一般老百姓对如何适用法律来解决争议缺乏常识,尤其在农村地区更为明显。刑事和解符合中华民族互谅互让、以和为贵的文化传统,尊重当事人的意愿,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有利于实现公正和效率,有利于彻底解决纠纷,使情理法有机融合,有助于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的社会关系。
目前,案多人少的矛盾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审判力量明显不足,而各类刑事案件呈逐步增多的趋势,而国家的司法资源又相对有限,这导致各级司法机关积累案件,进而导致案件处理拖延,公众普遍对司法机关不信任。然而,刑事和解不同,和解的过程和最终决定权由被害人和被告人自主控制,司法机关只需监督和解是否合法和正当。因此,司法机关可以将有限的资源用于其他更重要、复杂的案件,从而实现诉讼经济的目标,提高了处理刑事案件的效率。
总之,刑事和解作为一种新的纠纷解决模式,符合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刑事诉讼法修正案正式确定了公诉案件刑事和解这一制度,顺应了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的要求。刑事和解使得刑事案件的当事人双方都能接受处理,可以尽量减少双方在刑事诉讼中的对立,减少上诉、申诉、上访和其他后遗症,既能节省司法成本、提高刑罚效益,又能最大限度保护加害人及被害人的合法利益、实现加害人的再社会化。因此,刑事和解对于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