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8 更新时间:2023-09-27
校园欺凌是一种在校园内外发生的恶意行为,涉及学生之间的欺负、侮辱等行为,可能导致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后果。尽管校园欺凌本身并不构成罪名,但其严重性可能导致其演变为刑事案件。
校园欺凌是指在校园内外,学生之间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蓄意或恶意实施欺负、侮辱等行为,给另一方(个体或群体)造成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后果。校园欺凌主要发生在中小学阶段,可以分为单人实施的暴力、少数人数实施的暴力以及多人实施的暴力。实施环境多为校园周边或人少僻静处,甚至在校园公共区域明目张胆地进行欺凌。
《天津市预防和治理校园欺凌若干规定》对校园欺凌的预防和处理提供了具体规定。
根据规定,学校教职工发现校园欺凌应立即制止并向学校报告;其他组织和个人发现校园欺凌应立即向公安机关或相关学校报告。学校发现校园欺凌应按照处置预案和工作流程开展调查,必要时向教育行政部门和公安机关报告。
学校应在启动调查处理程序后十日内完成调查,并将调查结果书面通知学生监护人(家长),并向学校主管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学校应妥善保存有关调查资料。
对学校的调查结论,学生或学生的监护人可以向学校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诉请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按照规定组成调查组,自接到申请之日起十五日内作出处理,并将处理结果书面通知学校、学生或学生的监护人。
经调查认定为校园欺凌的,学校应责令实施校园欺凌的学生向被欺凌学生赔礼道歉。情节轻微的,学校应在一定范围内给予批评教育;情节较重、给被欺凌学生身体或精神造成明显伤害的,学校应给予纪律处分。
中小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除了以上规定外,还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一定学时的专门教育方案,监督实施校园欺凌的学生接受教育。对情节较重的学生,应进行警示教育;对屡教不改或情节严重的学生,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将其转送专门(工读)学校进行教育和矫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