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3 更新时间:2024-07-19
现行减刑权的运行模式存在许多问题,引起了理论界和实践界的批判和否定,需要进行改革。减刑权的配置问题成为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讨论减刑权的配置问题,旨在为减刑权寻找更合适的承载机构,完善其运行方式,更好地发挥其作用。此外,讨论减刑权的配置问题还有助于避免减刑权行使中的腐败现象,并对其进行监督和制约,因为权力的配置是建立在不信任的基础上的。
关于减刑权的归属问题,有学者认为减刑权属于审判权,应由法院行使;也有学者认为减刑权属于行刑权,应由行刑机关行使。然而,由于减刑发生在刑罚执行阶段,减刑的实质是对刑罚执行方式的变通,而不是对原刑事判决的修改,因此不属于审判的范畴,而更像是行刑的手段。因此,笔者认为减刑权属于行刑权的性质。此外,通过对减刑制度的价值和原则等方面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只有将减刑权定义为行刑权,才能更好地实现减刑制度的初衷和目标。
解决了减刑权归属的核心问题后,下一步是如何以行刑机关为核心进行权力配置,即权力配置的形式问题。在法院内部设立专门的审判庭,专职负责减刑假释的审判工作,甚至吸收行刑官员作为人民陪审员,这些都是以减刑权属于审判权为理论依据的改革方案。然而,这些方案无法彻底解决减刑中的问题,也无法实现减刑的最大刑罚效益。以行刑机关为核心的权力配置需要彻底打破现行的运作模式,可以借鉴国外立法例,建立专职委员会。委员会的成员应以行刑机关人员为主,不仅包括监狱机关的领导,还应有经验丰富的狱政管理人员,同时还应吸纳法院人员和相关专家学者,如心理学专家、矫正专家、法学学者和社会学学者等,负责审核和监督罪犯的日常表现和考核材料。委员会成员可以分为专职和兼职两种,采用投票表决的方式决定是否减刑、减刑幅度以及减刑的撤销。
权力配置的设计必须考虑预防性基因,即监督权。减刑的监督权应当由检察院行使,检察院驻监所监督机构应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可以设立社会监督员,聘请相关专家,赋予其随时进入监所、会见罪犯、查阅减刑材料等权利,以促进监狱管理和减刑制度的公正和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