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32 更新时间:2024-05-10
1、行政责任:根据法律规定,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有权责令经营者改正行为,并可以没收违法所得,同时可以处以违法所得五倍以下的罚款;若没有违法所得,可以给予警告,并处以两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若情节严重,可以责令经营者停业整顿,或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吊销营业执照。
2、侵权责任:除了受到价格主管部门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处罚外,经营者还可能面临消费者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提起诉讼并要求“退一赔一”的索赔。此外,如果经营者的价格欺诈行为损害了竞争对手的利益,其他经营者甚至可以追究其不正当竞争方面的民事责任。
1、标价与实际不符:标价签、价目表等所标示的商品信息与实际情况不符,以此欺骗消费者或其他经营者进行购买。
2、虚假标价:对同一商品或服务,在同一交易场所同时使用两种标价,以低价吸引顾客并以高价结算。
3、欺骗性标价:使用欺骗性或误导性的语言、文字、图片、计量单位等标价,诱导他人进行交易。
4、虚假价格表示:标示的市场最低价、出厂价、批发价、特价等价格表示无依据或无法比较。
5、折扣不实:降价销售所标示的折扣商品或服务,其折扣幅度与实际不符。
6、处理品不标示:销售处理商品时,未标示处理品和处理品价格。
7、虚假馈赠:采取价外馈赠方式销售商品和提供服务时,不如实标示馈赠物品的品名、数量或者使用假劣商品作为馈赠物品。
8、附加条件不明示:收购、销售商品和提供服务带有价格附加条件时,不明示或含糊标示附加条件。
9、虚假宣传:虚构原价、虚构降价原因,谎称降价或将要提价,以诱骗他人购买。
10、价格承诺不履行:收购、销售商品和提供服务前作出价格承诺,但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
11、虚假比价:谎称自己的收购、销售价格高于或低于其他经营者的价格,以欺骗消费者或其他经营者进行交易。
12、质量与价格不符:采取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短缺数量等手段,使商品的数量或质量与价格不符。
13、虚假定价:对实行市场调节价的商品和服务价格,谎称为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