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高标价价格欺诈行为有哪些
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消费权益 > 消费者权利 > 知情权法律知识

虚高标价价格欺诈行为有哪些

点击数:16 更新时间:2024-07-09

 
103988
良好的价格环境是保证大家平等消费的基本条件,有关部门加强了对市场价格的巡查和检查,市物价局发布防范价格欺诈警示,提醒市民在购物和消费时注意防范价格欺诈行为。那么虚高标价价格欺诈行为有哪些?手心律师网小编整理了以下内容为您解答,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虚高标价价格欺诈行为的法律分析

1、虚构原价再打折

表现:商家以虚高的价格作为原价,然后进行大幅度的打折。实际上,这个所谓的原价从未有过真实交易。

2、使用误导性语言

表现:商家采用令人误解的语言、文字或图片标价,甚至直接使用欺骗性的语言、文字或图片来诱骗消费者进行交易。

3、不履行价格承诺

表现:商家通过商业广告、产品说明、店堂告示等方式明确承诺商品或服务的价格,但在交易时却不履行价格承诺。

4、虚假标示

表现:标价签、价目表等所标示商品的品名、产地、规格、等级、质地、计价单位、价格、收费标准等与实际情况不符。

5、虚夸标价

表现:商家在经营场所宣传中使用“全市最低价”、“所有商品价格低于同行”等词语,以此吸引消费者的注意。例如,某商户在店面显著位置标示“销售各类手机,全市最低价”,但实际上该店所谓的“全市最低价”没有任何依据,也无法与其他商家进行比较。

6、阴阳价目表

表现:商家同时使用高价和低价两种标价表,以低价吸引顾客,然后在结算时使用高价进行收费。例如,某酒店采用两套标价簿欺诈消费者,顾客点菜时提供价格低的标价簿,但在结账时按照价格高的标价簿进行结算。

7、隐瞒价格附加条件

表现:商家在促销活动的广告、店堂告示等媒介中故意隐瞒价格交易的附加条件,或使用模糊笼统的语言进行描述。例如,某商场采取“购物返A、B券”的方式促销,其中A券可以当作现金使用,但没有事先告知消费者B券只能附等值人民币现钞才能使用,从而误导消费者在店内进行循环消费。

延伸阅读
  1. 价格举报信息的写法
  2. 网络团购消费者如何维权
  3. 案情
  4. 商品价格偏高涉嫌欺诈怎么办
  5. 价格欺诈的法律处罚

消费者权利热门知识

  1. 产品召回的法律规定
  2. 患者知情权的重要性及其渊源
  3. 商场购买玉石陷入欺诈情况的处理方式
  4. 案情简介
  5. 房屋中介收费的法律要求
  6. 公司法中股东知情权的法律规定
  7. 霸王条款合同法律有效吗
消费者权利知识导航

热门解决方案

  1. 刑事诉讼辩护与代理须知
  2. 借款人无力偿还借款时的纠纷
  3. 民间借贷中的保证人
  4. 集体合同的效力
  5. 抚养子女和赡养老人所欠的债务,离婚时如何承担?
  6. 房屋相邻关系
  7. 借名买房纠纷

热门合同下载

  1. 耗材采购合同范本
  2. 合作协议书
  3. 转让上海公司股权范本
  4. 家庭暴力离婚协议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