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5 更新时间:2023-11-22
任意信托是指信托当事人(委托人、受托人、受益人)自愿建立信托关系,并在相关信托文件(契约或遗嘱)中明确表达的一种信托形式。这种信托完全基于各方当事人的自由意愿,不受外部力量的干预,因此也被称为“自由信托”或“明示信托”。在这种信托中,委托人的意愿表达是最重要的依据,但受托人必须同意担任受托人的角色,受益人也必须愿意接受受益。任意信托是最常见的信托形式,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在信托形成时意愿已经完备的“完整的任意信托”,另一种是在信托形成后需要设定人通过某种行为进行补充的“将来有效的任意信托”。任意信托与法定信托是相对应的。
抵押,也称为按揭,是指将私人资产(无论是否为不动产)作为债务担保的行为,通常发生在银行提供抵押贷款或典当商折现非不动产物品的情况下。借款可以分为“有抵押借贷”和“无抵押借贷”两种形式,抵押属于前者。
首先,抵押物的存在限制了债权人执行财产的选择权。在借款合同签订时,抵押物的选择权就已产生,银行在执行程序中无法自由选择要执行的财产。不动产抵押与保证担保不同,其特点是通过特定财产保证债权人优先实现债权,并具有追索权。抵押合同生效后,未经抵押权人同意,抵押人的财产转让行为无效。根据《担保法》第33条的规定:“抵押是指债务人或第三人不转移对列入第34条的财产的占有,将该财产作为债权的担保。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有权依法以该财产折价或拍卖、变卖该财产的价款优先受偿。”可见,抵押是对特定债务的担保。在A银行与B公司签订借款合同时,A银行有权选择抵押财产,并对抵押物进行核保。一旦抵押合同生效,A银行就不再享有选择权。相反,债权人在保证担保合同中的选择权贯穿整个诉讼过程,债权人可以选择借款人承担债务,要求保证人承担债务,或要求债务人承担连带责任。
其次,债权人在执行债务人财产时应符合法律的公平和公正原则。抵押权的设定是为了保证债权的实现,限制抵押物的流转,具有稳定性和特定性。债务人对抵押物以外的财产享有自由支配和处置的权利,以实现财产的流通和企业的经营效益。如果债权人在不放弃抵押权的情况下申请法院执行抵押人的其他财产,将导致债务人负担过重,出现过高的查封,不利于债务人的经营和发展,也违反了法律规定的禁止过高查封。例如,甲方因修理乙方的汽车,乙方未支付修车费,甲方留置乙方的汽车作为留置物权。只有在甲方处置被留置车辆后,仍无法完全满足修车费及其他费用时,才能主张对乙方的其他财产权利。再如,丙方将提单质押给丁方,丁方逾期未履行义务,丙方享有提单项下财产并优先受偿的权利。换言之,如果甲方放弃对维修车辆的留置,要求乙方提供其他车辆作为留置物,就无法形成法定的留置关系;如果丙方放弃提单质押权利,要求丁方支付现金,丙方就无权优先受偿提单项下的财产。抵押权与留置权、质权相同,都是以物或权利作为担保保证债权的实现,并享有优先受偿的权利。A银行在不放弃抵押权的情况下主张执行B公司的其他财产,也阻碍了B公司其他债权人行使权利。尽管《担保法》没有明确规定担保物权应先执行,但我们可以看出,立法的本意是公平地保护双方当事人的合法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