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民事责任包括四个方面:主观上具有过错、行为的违法性、损害结果、违法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但对于环境民事责任来说,又有些许不同。在民法上,承担民事责任以行为的“违法性”为必要要件,但环境法中不把行为的违法性当做承担环境民事责任的必要要件
环保局当日派员到现场抽取水样化验,结论为:两被告厂排放口PH值分别为219、231,原告塘外小河PH值为310,均超过国家标淮。②损失情况,其中蟹种、鱼种、河鳗、河虾等直接损失共计18155元,生产损失目前约为1—2万元间;③建议两厂停止生产和停止排放污水,用生石灰化浆
在现实生活中因环境污染造成严重损失的情况是比较多的,如果污染环境的污染源是有毒有害的,被污染的地方会变成不适用居住的,当地的居民需要进行搬迁。环境污染造成需要搬迁的,赔偿应该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环境污染侵权的赔偿,另一部分是拆迁的赔偿每一部分赔偿的标
船舶油污造成损害的,是属于侵权损害赔偿的范围,适用环境侵权损害赔偿的原则包括全部赔偿原则、限额原则等。第四十八条 造成海洋环境污染损害的责任者,应当排除危害,并赔偿损失;完全由于第三者的故意或者过失,造成海洋环境污染损害的,由第三者排除危害,并承担赔
由于环境污染造成人身伤害的,赔偿的范围包括:一、医疗费;二、误工费;三、护理费;四、交通费;五、住宿费;六、住院伙食补助费;七、营养费;八、残疾赔偿金;九、被扶养人生活费;十、残疾辅助器具费;十一、死亡赔偿金和丧葬费。
损害事实,包括:财产损害,人身伤害,环境享受损害。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免责事由又称抗辩事由,是指环境法所规定的在因环境侵权致人损害时加害人可以不承担民事责任的事由。《海洋环境保护法》第90条规定,完全由于第三者的故意或者过失,造成海洋环境污染损害的,由第三人
根据刑法第338条规定,环境污染罪是指违反国家规定,排放、倾倒或者处置有放射性的废物、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有毒物质或者其他有害物质,严重污染环境的行为。而“处置”从广义上讲包括“排放、倾倒”等在内的一切处理行为,但本罪刑法意义上的“处置”显然不是单纯
了解我国环境侵权责任立法、司法历史和现状的人一定能够解读“因环境污染造成他人损害的,排污者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但法律规定免责事由的,依照其规定”这一规定的潜台词。制定于1986年的民法通则规定,“违反国家保护环境防止污染的规定,污染环境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
不仅是罚款,还有刑事处罚。本条和本规定第六十二条规定的“公私财产损失”,包括污染环境直接造成的财产损毁、减少的实际价值,为防止污染扩散以及消除污染而采取的必要的、合理的措施而发生的费用。执法人员当场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应当在决定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报所
污染环境罪是指违反防治环境污染的法律规定,造成环境污染,后果严重,依照法律应受到刑事处罚的行为。污染环境罪是危害公共卫生的一种罪行,侵害的法益是环境资源。本条和本规定第六十二条规定的“公私财产损失”,包括污染环境直接造成的财产损毁、减少的实际价值,为
环境污染罪法律条文内容更改后并没有对16年以前审核完毕的案件进行更改,所以环境污染罪是没有溯及力的。本条和本规定第六十二条规定的“公私财产损失”,包括污染环境直接造成的财产损毁、减少的实际价值,为防止污染扩散以及消除污染而采取的必要的、合理的措施而发生
环保局当日派员到现场抽取水样化验,结论为:两被告厂排放口PH值分别为219、231,原告塘外小河PH值为310,均超过国家标淮。同年4月28日,水产局经过现场调查分析也出具了评析报告,报告认为:①事故原因系由于两厂环保意识淡薄,将大量尚未达标的酸性废水排放入河,使河
环境民事侵权是指由于人为的原因致使人类所生存的自然环境遭到了严重的污染或破坏,从而造成一定范围内的公民的民事权益受到损害的一种特殊侵权行为,包括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可见,在环境侵权诉讼过程中加害人要从两方面加以举证才能免责。在这一规定中,没有要求加害
根据刑法规定,构成污染环境罪的处罚包括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或单处罚金。如果后果特别严重,将处以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后果特别严重的情况包括:饮用水中断十二个小时以上、农田或林地丧失基本功能、森林或林木死亡一百五十立方米以上、财产
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是指违反国家规定,排放、倾倒或处置危险废物,造成严重环境污染的行为。构成该罪的要件包括主体要件、主观要件、客体要件和客观要件。主体可以是个人或单位。主观上表现为过失。客体是国家防治环境污染的管理制度。客观上表现为排放、倾倒或处置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