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8 更新时间:2023-09-30
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律的规定,对于侵权案件的地域管辖,主要考虑两个原则:侵权行为地和被告住所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十八条的规定,因侵权行为提起的诉讼,应由侵权行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的人民法院管辖。
为了明确侵权行为地的界定,最高人民法院于2015年2月4日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二十四条进一步明确了侵权行为地的概念。该解释指出,侵权行为地包括侵权行为的实施地和侵权结果发生地。针对信息网络的活跃发展,该解释还进一步明确了信息网络侵权行为实施地和侵权结果发生地的界定。根据该解释第二十五条的规定,信息网络侵权行为实施地包括实施被诉侵权行为的计算机等信息设备所在地,侵权结果发生地包括被侵权人的住所地。
网络用户利用网络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行为,主要涉及以下几种类型:
信息网络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不文明、不道德现象起到了谴责的作用。然而,由于缺乏必要的法律规范约束,人肉搜索行为是否合法以及网络信息泄漏如何判定等问题仍存在争议。《侵权责任法》首次明确了网络侵权责任,并规定了处理原则,填补了网络侵犯他人名誉权行为的法律空白。对于侵犯他人民事权益的行为,网友和网站应当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由于网络活动的便捷性和商务性,通过网络侵害财产利益的情况相对较为常见。例如窃取他人网络银行账户中的资金,以及窃取他人网络游戏装备、虚拟货币等。这些行为侵害了他人的财产权益。
网络侵权行为还主要涉及侵犯他人的著作权和商标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三十六条的规定,网络用户和网络服务提供者利用网络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