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0 更新时间:2025-02-05
(一) 传统管辖理论
传统的司法管辖理论基于地域、当事人的国籍和当事人的意志。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第29条的规定,侵权案件的管辖由侵权行为地或被告住所地的人民法院负责。
(二) 网络侵权案件的管辖新理论
网络侵权案件与一般侵权案件相比,既有共性,又存在一定差异。一方面,网络侵权案件需要考虑网络空间的特性,另一方面,网络只是一种工具、手段或新的方式,需要与已有的审判实践保持一致。在管辖问题上,应该综合考虑共性和个性。针对网络的特性,出现了一些新的管辖理论:
1. 新主权理论:认为网络呈现出非中心化的趋势,每个网络用户只遵守其网络服务提供商(ISP)的规则,各个ISP通过技术手段和协议方式协调和统一各自的规则。网络成员的冲突由ISP作为仲裁者解决并执行裁决。新主权理论认为,在网络空间中形成了一个全新的全球性市民社会,这个社会有自己的组织形式、价值标准和规则,完全脱离政府而拥有自治权,因此否定了网络之外法院的管辖权。
2. 取消侵权行为地作为识别因素的理论:认为网络侵权案件中侵权行为地的确定性较弱。从扩大国家主权范围的角度考虑,将网络中的行为直接纳入现有规则是可行的,这是各国尤其是技术强国愿意采取的做法,但必然导致国际司法管辖权的冲突,不利于案件解决和国际司法秩序的建立。为维护国际社会司法秩序,应取消侵权行为地作为识别因素,仅以被告的国籍或住所地以及可执行的案件标的所在地确定国家的国际司法管辖权。对于国内司法管辖权来说,网络侵权案件也应如此。
3. 技术优先管辖论:这一观点主要指出,在国内管辖中,由于网络发展的不平衡性,一些大城市的网络发展明显快于其他地方,例如北京、上海和广东等地的ISP和ICP集中,网络技术比较发达,有能力处理与技术相关的问题,因此应优先由这些城市和地区的人民法院管辖网络侵权案件。这一理论在网络初期发展中可能有助于方便审理、提高审判水平,但从根本上看对网络的进一步发展不利,同时也不公平,因此具有局限性。综上所述,新的网络管辖理论并不能解决司法实践中的问题,传统管辖理论的基础仍然稳固。
1. 仅存在交互性网址不能确定管辖
将消极接触进一步分类,可以分为依靠被动网站的接触和依靠交互性网站的接触。被动网站只提供信息,只能被浏览,如案例1中的被告网址。交互性网站更为复杂,可以实现进一步的交互动作,如案例2和案例3中的被告网址,交互行为包括注册、邮件列表、链接留言等。从某种意义上说,交互性网址是积极接触和消极接触的结合。
2. 正确理解侵权行为的性质是确定管辖的基础
在案例4中,侵权行为是复制网址还是上传内容,成为确定管辖的分水岭。在网络侵权管辖问题上,正确理解网络中常见的“复制”、“临时复制”、“超文本链接”、“订阅邮件列表”等行为的性质,对正确确定侵权行为地以确定管辖权具有重要意义。上述行为在认定上存在一定难度,甚至有一些是理论界长期争论的问题,因此需要法官根据案情仔细分析,公正地确定管辖地。
1. 从我国民事诉讼法的管辖原则来看,我国确定的一般地域管辖原则为“原告就被告”。该原则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也存在问题。实际上,“原告就被告”原则是大陆法系较早建立的一项管辖原则,随着一些新类型的案件如知识产权案件、网络案件的兴起,该原则往往无法实现便利诉讼的目的,反而导致原告诉权无法保障,被告逍遥法外。为了保护权利人的权益,有时候需要使用“诉讼技巧”,尽力将侵权产品的销售者纳入法院管辖,这与管辖原则的初衷相悖。管辖原则的基础应该是在方便诉讼和更好保障当事人权益等方面找到平衡。因此,在法律不断发展的今天,有必要进一步完善管辖原则。
2. 从案件的涉外因素考虑,网络的全球性使得侵权案件不可避免地涉及国外被告。为了方便国内原告的诉讼,维护国家主权,更好地依法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合法权益,原告住所地法院应当有权管辖。涉外网络案件的管辖问题相对复杂,既与国内司法管辖权有联系,又存在区别。国际上对涉外民事案件的管辖原则主要有属人管辖原则、属地管辖原则、协议管辖原则和专属管辖原则。此外,还有双边和多边条约等国际公约用于解决管辖权冲突。行使管辖权对于解决涉外民事案件、维护我国主权和保护我国及我国公民合法权利具有重要作用。实践中,各国根据国内立法和国际惯例,提出更有利于保护主权的管辖权原则。我国已有的原则包括被告在境内居住、诉讼标的物位于国内、国内原告对国外被告提起的有关身份的诉讼以及国内发生的损害赔偿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