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5 更新时间:2024-10-12
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问题的解释》对精神损害赔偿范围进行了具体界定。根据该解释,精神损害赔偿范围扩展为保护人身权和人格利益,包括以下四种情形:
侵害他人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人身自由权等人格权,给他人造成精神损害的行为。
非法使被监护人脱离监护,给监护人造成精神损害的行为。
侵害死者人格权、非法利用、侵害遗体、遗骨,给死者近亲属造成精神损害的行为。
灭失或毁损他人具有人格象征意义的特定纪念物品,给他人造成精神损害的行为。
此外,根据《婚姻法》第四十六条之规定,重婚、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实施家庭暴力、虐待遗弃家成员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这里的损害赔偿既包括物质损害赔偿,也包括精神损害赔偿。符合以上范围情形的则可以请求精神损害赔偿,反之,不符合以上范围情形的则不得请求精神损害赔偿。
为了确定哪些案件可以请求精神损害赔偿,我们需要将精神损害从其他相关损害中剥离出来。
在侵害名誉权等人格权的案件中,不一定会产生附带的财产损失。但是有些案件会附带受害人的财产损失,如调查取证费用、律师费用、诉讼费用、心理咨询和医疗费用等,这些属于财产损失而非精神损害。
致受害人死亡会导致死者近亲属的精神损害,但建立死亡赔偿制度更为公正。因此,在一般情况下,致人死亡的赔偿不属于精神损害赔偿。只是在目前死亡赔偿制度尚未普遍建立起来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精神损害赔偿的民事责任方式对死者的近亲属进行救济。
对于致使受害人残疾部分或全部丧失劳动能力的案件,赔偿主要是因为受害人的谋生能力丧失或降低,而非精神损害。因此,残疾赔偿应当与精神损害分开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