窃听行为是否构成违法行为?
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4-25
隐私权是我国公民最基本的人身权利之一,公民的隐私权是不容许侵犯的,新颁布的民法典对什么是公民隐私作出了具体的规定,那么请问窃听别人的隐私是不是犯法的?下面由手心律师网小编为读者进行的解答,希望以下的知识对读者有所帮助。
侵权责任法的保护范围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二条规定,对于侵害民事权益的行为,应当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民事权益包括但不限于生命权、健康权、姓名权、名誉权、荣誉权、肖像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监护权、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著作权、专利权、商标专用权、发现权、股权、继承权等人身和财产权益。
侵犯隐私权的认定
对于侵犯隐私权或者侵害隐私利益的责任构成,必须满足侵权责任构成的一般要件,即违法行为、损害事实、因果关系和主观过错四个要件。在适用归责原则时,过错责任原则适用于此类情况,而无过错责任原则和公平责任原则不适用。
1. 违法行为:侵犯隐私权的行为必须具备违法性。
2. 损害事实:隐私是一种信息、活动和空间领域,也是一种秘密状态。对隐私的损害表现为刺探、监视、侵入、公布、搅扰和干预等行为。
3. 因果关系:侵犯隐私权的违法行为与隐私损害事实之间存在内在的必然、符合规律的联系。
4. 主观过错:侵犯隐私权的行为人在主观上必须具备主观过错,主要是指故意,即明知侵害隐私权的后果却希望或放任该结果发生。
《民法典》对隐私权的保护
自然人的隐私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二条规定,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隐私指的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以及不愿为他人所知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和私密信息。
禁止的行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三条的规定,除非得到权利人的明确同意,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执行以下行为:
(一) 以短信、电话、即时通讯工具、电子邮件、传单等方式侵扰他人的私人生活安宁。
(二) 进入、窥视、拍摄他人的住宅、宾馆房间等私密空间。
(三) 拍摄、录制、公开、窥视、窃听他人的私密活动。
(四) 拍摄、窥视他人身体的私密部位。
(五) 收集、处理他人的私密信息。
(六) 以其他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
最新资讯:《民法典》的生效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将于2021年1月1日起生效,该法典明确规定了自然人的隐私权,并禁止任何组织或个人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这一法典的实施将进一步加强对隐私权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