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2 更新时间:2023-12-14
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之一。在确定学校是否应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前提下,需要明确学校与学生的关系。目前,有三种不同的观点:法定义务说、监护转移说和委托代理说。然而,我认为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既不是法定监护人与被监护人的关系,也不是监护职责的转移关系,更不是委托教育管理关系。学校与学生之间没有监护权或监护义务的法律依据。根据我国《教育法》的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义务是遵守法律、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保证教育质量、维护受教育者权益、提供信息便利、公开收费项目、接受监督等,并没有规定学校对学生拥有监护权或监护义务。同时,根据《教育法》赋予学生的权利,也找不到学校是在校未成年学生监护人的规定。
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监护人的职责主要是代理被监护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保护被监护人的人身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教育和关心被监护人,约束被监护人的行为等。而学校是以传授文化知识为目的的机构,没有条件承担监护人的所有职责。根据《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的规定,未成年学生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应依法履行监护职责,配合学校进行安全教育和管理的保护工作。
学校与学生之间是一种法定的教育管理关系,而非自愿的委托教育管理关系。学校是国家法定的教学场所,其主要职责是实施和管理教学活动。注册在校的学生必须服从学校的教学管理。根据《义务教育法》的规定,适龄儿童接受教育是儿童的监护人对国家的法定义务。因此,学校的责任主要是依照《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和《民法通则》的精神承担教育责任、管理责任和保护责任。
在这种类型的案件中,学校是否应作为责任主体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而不是一概而论。首先,加害人的监护人是责任主体,只有学校存在过错才能适当减轻监护人的责任,并由学校承担相应的责任。
对于这种类型的案件,学校应作为责任主体承担责任。在司法实践中,这种情况基本上没有争议,因为学校的过错是明显的。
对于这种类型的案件,关于是否将教师与学校作为共同被告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存在不同的争议。一种观点认为,只将学校作为被告,不应将教师列为共同被告,因为教师的行为是履行职务行为,责任应完全由学校承担。另一种观点认为,只将教师作为被告,因为伤害是由教师的不当行为造成的,学校没有过错。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应将教师与学校列为共同被告参加诉讼。我支持第三种观点,因为教师的行为不应视为完全的职务行为,教师的职务授权中没有包括可以玩忽职守或体罚学生的内容。教师的过错直接导致学生受伤,而学校可以被视为共同侵权人,其侵权行为表现在对教师的管理不善。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当二人以上共同侵权造成他人损害时,应承担连带责任。因此,在这类事故中,教师应承担主要的赔偿责任,而学校应承担连带责任。我国司法实践中有许多类似案例,例如陕西省鸡西市师范附小学生张某诉被告苗老师及该校人身损害纠纷一案,即为典型案例。
在这种类型的案件中,学校一般不承担责任,因为事故的原因完全是意外。学校可以根据公平原则补偿学生的经济损失,但并不承担赔偿责任。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学校不是责任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