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2 更新时间:2024-07-16
湿地是指天然的或人工的、长久性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湿原、泥炭地和水域地带,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域。我国是世界上湿地类型齐全、湿地数量较多的国家之一,占世界湿地总量11%以上。全国现有湿地6594万公顷,其中天然湿地约2790万公顷。这些湿地资源具有巨大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是国家生态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湿地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防洪抗旱、调节气候、控制污染、控制土壤侵蚀、维系生物多样性、美化环境等多种生态功能。湿地被誉为"城市绿肺"和"地球之肾",在全球范围内备受关注。
湿地保护对于维护社会和谐健康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然而,我国目前湿地保护面临着认识不足和法律法规不完善等主要问题。因此,国家应尽快制定统一的《湿地保护法》,重视湿地科学的基础研究工作,并建立统一合作机制。此外,提高全民的湿地保护意识也是非常重要的。
自我国加入《湿地公约》以来,湿地保护和管理工作取得了较大成绩。目前,我国已有30处湿地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到2010年,我国60%的自然湿地得到有效保护,湿地面积萎缩和功能退化的趋势得到遏制和扭转,初步建立起湿地保护的管理体系、法制体系、科研监测体系。到2030年,湿地自然保护区将达到713个,国际重要湿地要达到80个,90%以上的天然湿地将得到有效保护。
保护湿地的生态环境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应加强湿地保护的立法工作,注重湿地科学的基础研究,建立统一合作机制,并提高全民的湿地保护意识,以实现湿地资源和生态功能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