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中“最”字可以用吗
手律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其它经济类法律 > 广告法 > 广告法法规法律知识

广告中“最”字可以用吗

点击数:30 更新时间:2025-02-18

 
95537
摘要:自从新广告法颁布以来,许多人就认为广告中不可以出现“最”字了,那么广告中“最”字可以用吗?接下来手心律师小编为您整理了相关的法律知识,供您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广告法的绝对化用语限制

在新《广告法》实施后,广告领域的从业者们感到寸步难行。根据法律专家的观点,绝对化用语的使用应当更加严格。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和广告发布者都要避免使用“最”、“首个”、“第一”等绝对化用语,因为这些用语违反了公平竞争原则和广告的真实性原则。然而,并不是所有含有“最”的词语都被禁止使用。上海市工商局也指出,只要这些用语有事实依据且能清楚表达,不会引起误解,就可以使用。

绝对化用语的范围

广告法列举的禁用词汇并不是唯一的限制。例如,某手机宣称通话质量“最清晰”,这句话是否需要修改取决于是否会有更好的通话质量产品出现。法学专家认为,广告应该突出产品质量和性价比,而不仅仅依靠煽情手法。

广告代言人的定义

根据中国广告协会的解释,判断某人是否成为某个商品的代言人主要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是否在广告中以自己的形象或名义出现,二是是否具有独立人格。只要广告中出现了广告主以外的、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就可以确定广告中存在代言人。代言人对自己代言的商品负有一定的连带责任。

广告中明星的身份标明

在广告中出现明星但未标明其身份的情况下,是否算作广告代言人呢?中国广告协会表示,如果广告所推销的商品或服务的受众能够通过明星的形象辨认出其身份,那么这些明星就被视为代言人。然而,如果广告中没有标明明星的身份,受众也无法确定其独立身份,那么这些明星只是广告中的演员,而非代言人。

虚假广告的判断标准

判断虚假广告对于市场监管执法部门来说是一个挑战。中国广告协会表示,广告中的艺术夸张并不算作虚假广告。虚假广告的结果是欺骗和误导消费者,而采用艺术夸张手法的广告则能够被正常的消费者正确理解其含义,因此不会构成欺骗和误导。

广告法和消费法的关联

广告法和消费法是相通的,如果广告主违反了广告法的相关条款,除了要接受工商机关的行政处罚,还可能面临消费法的处罚,消费者可以提出“假一赔三”的索赔。

其他问题的澄清

中国广告协会还对新广告法实施中的其他两个问题进行了澄清。对于互联网广告的规范问题,广告协会表示,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只是广告的发布平台,而不是广告发布者。然而,如果超出了这个范围,就要对具体行为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此外,广告的目的是推销商品或服务,如果没有向广告经营者或发布者支付报酬,那么这个介绍就不属于广告。

如果您对广告法有任何疑问,欢迎在本网进行律师咨询。

延伸阅读
  1. 品牌手机涉虚假宣传被罚,新广告法虚假宣传如何处罚
  2. 关于新广告法第43条:“垃圾广告“条款的解读
  3. 2015新广告法最新修订热点
  4. 新广告法极限用语有什么处罚
  5. 欺骗和误导消费者的广告算违法吗

广告法热门知识

  1. 近日,深圳“鸽笼房”营销广告词被罚款,市场监管委公布典型案例
  2. 广告发布合同
  3. 广告审查员制度是什么
  4. 炒货店被罚20万只因广告带“最“字
  5. 商家发布虚假广告误导消费者如何处罚
  6. 虚假广告罪法院如何判
  7. 未建立健全广告制度或违规收费怎么处罚
广告法知识导航

热门解决方案

  1. 刑事诉讼辩护与代理须知
  2. 借款人无力偿还借款时的纠纷
  3. 民间借贷中的保证人
  4. 集体合同的效力
  5. 抚养子女和赡养老人所欠的债务,离婚时如何承担?
  6. 房屋相邻关系
  7. 借名买房纠纷

热门合同下载

  1. 耗材采购合同范本
  2. 合作协议书
  3. 转让上海公司股权范本
  4. 家庭暴力离婚协议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