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1 更新时间:2024-05-24
生物育种是一项利用现代生物技术进行动植物新品种繁育的技术创新活动,对于生物产业和新能源产业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此外,生物育种还涉及粮食安全和国家安全等重大问题。为了应对当前种业发展面临的危机,我国连续三年出台了关注种业安全的文件,表明了国家对种业安全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升。因此,加快实施生物育种知识产权保护战略,推动种业技术创新,确保国家种业安全已刻不容缓。
知识产权保护是发达国家维护种业安全的根本手段。作为国际贸易的基本规则,知识产权在国际贸易竞争中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发达国家通过知识产权手段加速对发展中国家种业市场的占有和利益掠夺,形成生物育种垄断格局,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种业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因此,加大生物育种知识产权保护,构筑种业安全的防护网和屏障,是发达国家维护种业安全的重要手段。
我国生物育种知识产权保护起步较晚,现有的保护措施还处于初级阶段,存在法律空白和制度缺陷。知识产权保护不力导致企业参与种业科技创新的动力不足,自主知识产权积累较少,种业科技先发能力和国际竞争优势较弱。此外,知识产权保护不力还导致冒牌种子的出现,挫伤了种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国内种业企业缺乏科技支撑力和国际核心竞争力。同时,我国种质资源严重外流,国外大垄断企业进入我国并控制关键领域,对国家农业安全构成威胁。
创新是种业发展的灵魂,知识产权的重要功能是激励和保护科技创新。当前,我国种业的弱势与危机即在于技术创新不足,自主知识产权少,缺乏核心竞争力。因此,运用知识产权激励种业自主创新成为当务之急。保护种业安全需要政府和市场的有机对接,形成生物育种知识产权保护的动力机制。政府应加大对生物育种知识产权保护与创新的政策支持和基础研发投入,市场应优化资源配置,激发企业内生活力,农民应增强支撑力。
强化生物育种知识产权保护需要政策、法律和管理的综合措施。政府应建立全面的生物育种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完善相关政策体系,加强行政支撑。同时,完善生物育种相关立法,加强知识产权法律的执行和司法保护。此外,还应加强生物育种创新管理,完善国际合作与交流管理,构建全方位的生物育种知识产权管理与监控体系。
生物育种知识产权保护是一场国际利益与主权的战争,必须将其上升到国家安全战略的高度。为了确保国家种业安全,我国应将国内知识产权规则与国际贸易规则有机结合起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行高端要素集成战略,提升种业自主知识产权水平,强化生物育种知识产权保护。同时,也要保护农户权益,防止知识产权过度保护产生的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