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与经济法创新思路初探
手律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其它经济类法律 > 农业法 > 农民权益保护法律知识

新农村建设与经济法创新思路初探

点击数:8 更新时间:2025-02-08

 
95067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经济法创新制度经济学

新农村建设与经济法制度创新:从经济政策到经济法律

一、我国农村经济建设历程中的“重政策、轻法律”

我国农村经济建设历来以“重政策、轻法律”为传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建设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上世纪80年代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确立和改革,以及近年来针对“三农”问题提出的新农村建设。然而,这两次农村经济建设运动的划分标志和执行依据,普遍认为是中央政府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而不是涉及农业经济的法律制度。在新农村建设中,这种现象仍然存在。各界媒体广泛宣传新农村政策,但主要关注点都集中在“政策内容的解读”和“政治意义的阐释与重述”,而对于新农村经济建设不可或缺的农业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农业技术推广法等法律却鲜有关注。

依靠经济政策来指导和促进经济增长已经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建设的“路径依赖”。然而,我们认为有必要对传统“重政策、轻法律”的制度供给思路进行反思和检讨。

首先,以经济政策为主要制度依据容易导致“农村经济建设运动化”

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偏好通过由上到下的层层发动来推进经济建设,但这种模式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它容易影响理性思维,导致为追求业绩而忽视客观经济规律。其次,它容易忽视参与主体的个体利益需求,削弱政策制度的激励功能。第三,它不利于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运动热情高涨之后往往伴随着劳动热情的急剧下降。韩国近30年来的农村建设经验可以给我们一定的启示。

其次,政策的“制度解释空间”大于法律,导致政策实施路径偏差

以政策来推动和协调新农村建设虽然可以缩短制度变迁中的“时滞”,但是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政策经过地方各级政府的“落实”、“贯彻”和“细化”,实施机制变得复杂。加上地方政府作为“有限理性个体”和“机会主义个体”的影响,政策最终的实现效果往往不符合制订者的初衷。

因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反思和检讨传统的“重政策、轻法律”思路,借鉴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以经济法律为核心,推动新农村建设与经济法制度创新。

延伸阅读
  1. 农村宅基地征用补偿的法律规定
  2. 新农村建设拆迁时,无证房屋怎么补偿
  3. 农村建房安全事故频发引人深思
  4. 新农村农村征用林地,一亩该给农民补偿多少钱
  5. 新农村建设拆房不给补偿,合理吗

农业法热门知识

  1. 植物新品种保护的法律意义
  2. 村民自治组织形式及其法律地位
  3. 建设用地的分类及提供方式
  4. 植物新品种的特征及其重要性
  5. 种子法修订草案:对生产经营假劣种子的处罚力度加大
  6. 关于农村建房事故赔偿问题的法律判决及评析
  7. 中央财政补偿国家级公益林的制度和标准
农业法知识导航

热门解决方案

  1. 刑事诉讼辩护与代理须知
  2. 借款人无力偿还借款时的纠纷
  3. 民间借贷中的保证人
  4. 集体合同的效力
  5. 抚养子女和赡养老人所欠的债务,离婚时如何承担?
  6. 房屋相邻关系
  7. 借名买房纠纷

热门合同下载

  1. 耗材采购合同范本
  2. 合作协议书
  3. 转让上海公司股权范本
  4. 家庭暴力离婚协议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