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5 更新时间:2024-04-26
市场经济是一种竞争经济,其中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的基本法则。当企业无法偿还债务时,破产清算是企业退出市场、摆脱困境的唯一选择。我国于1986年颁布了第一部《企业破产法(试行)》,然而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和理论准备的不足,该法存在许多缺陷。破产案件涉及多种矛盾和利益,加上我国正在进行经济体制转型和国企改革,国有企业破产成为政府进行企业改制的重要手段,其中涉及许多行政行为。所有这些因素导致企业破产案件的审理非常复杂,我们只能在实践中摸索方法,总结我们在审理破产案件中的经验。
在处理破产案件时,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为了保障债权人的安全性,债权人可以要求债务人或第三方提供不转移占有权的财产作为债务担保。当债务人无法履行债务时,债权人可以优先享有该担保财产的价值。这种不转移占有权的财产担保行为通常称为抵押。在破产案件中,一旦确认了抵押效力,抵押权人就可以享有抵押物的优先清偿权。抵押物本身不属于破产财产,因此在破产清算中不进行分配。因此,在破产案件中,抵押效力是一个备受债权人关注的问题。
1.土地使用权的抵押
(1)国有土地使用权的抵押
国有土地使用权是否可以抵押以及如何抵押是理论界存在极大争议的问题。然而,《担保法》第三十四条规定:“抵押人依法有权处分的国有土地使用权、房屋和其他地上定着物可以抵押。”《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第二条规定:“企业依法取得法人资格,以国家授与其经营管理的财产承担责任。”因此,根据法律规定,国家授权企业管理的国有土地使用权是可以进行抵押的。
(2)企业以拨划或出让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的抵押
由于土地性质的不同,企业以不同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在抵押程序上有所不同。企业以有偿出让方式取得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只要符合法律规定的设立和公示程序,抵押效力应得到法律上的认可。然而,在我国,通过出让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国有企业较少,仅占土地供应总量的10%左右,大部分破产企业的土地使用权来自行政划拨。对于划拨的土地使用权,根据《担保法》规定可以进行抵押。然而,企业对划拨取得的土地使用权只有代管权而没有处置权,像抵押这样涉及重大物权关系的处置必须经过行政主管部门的批准。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破产企业国有划拨土地使用权应否列入破产财产等问题的批复》中规定:“企业对其以划拨方式取得的国有土地使用权无处分权,以该土地使用权为标的物设定抵押,除依法办理抵押登记手续之外,还应该具有审批权限的人民政府或土地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否则,应认定抵押无效。”因此,如果企业对以划拨方式取得的国有土地使用权设定抵押时,履行了法定的审批手续,并依法办理了抵押登记,应认定抵押有效。
2.房屋的抵押
房屋与土地具有不可分割性,是对土地的附着。当土地使用权人与房屋的买受人不同时,房屋所有人必须取得土地使用权。基于此,我国的立法在流通领域对土地和房屋进行统一规定。根据我国《担保法》第三十六条规定:“以依法取得的国有土地上房屋抵押的,该房屋占用范围内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同时抵押;以出让方式取得的国有土地使用权抵押的,应当将抵押时该国有土地上的房屋同时抵押。”因此,如果土地的抵押效力存在瑕疵,那么房屋的抵押效力也必然存在瑕疵。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破产企业国有划拨土地使用权应否列入破产财产等问题的批复》中规定:“如果建筑物附着于以划拨方式取得的国有土地使用权之上,将该建筑物与土地使用权一并设定抵押的,对于土地使用权的抵押需履行法定审批手续。否则,应认定抵押无效。如果建筑物附着于以出让、转让方式取得的国有土地使用权之上,将该建筑物与土地使用权一并设定抵押的,即使未经有关主管部门批准,亦应认定有效。”因此,对于以划拨土地方式取得的房屋进行抵押的效力认定,是以土地的抵押效力认定为前提条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