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产管理人如何认定利害关系
点击数:21 更新时间:2024-04-28
一家企业进入破产程序之后,需要一名管理人去管理破产公司,负责对其进行保管、估价、清算等。破产管理人可以是一名专业人事,也可以是一个机构,但不能与破产企业存在利害关系。那么这个利害关系怎么认定呢?手心律师网小编为大家解释。
破产管理人如何认定利害关系
一、利害关系的认定范围
根据破产法第二十四条第三款的规定,与本案有利害关系者,不得担任管理人。在司法实践中,利害关系的认定主要从身份关系、业务关系、利益关系等方面考虑。各国对利害关系的限定范围有所不同,但一般包括以下几类情况:正在或此前一定期限内在债务人企业中任职者、债务人企业的股东、关联企业、债权人、债务人、其他权益持有人或义务人、为债务人或债权人等利害关系人提供中介服务的人员、与债务人或债权人等利害关系人有重要经济往来的人员、以及与债务人或债权人等利害关系人有近亲属关系的人员。不同国家的具体规定方式有所不同,有的以列举方式规定,有的通过概括规定将具有直接或间接利益关系的人员纳入利害关系范围。
二、利害关系的认定标准
我国对管理人的利害关系问题在《关于审理企业破产案件指定管理人的规定》中作了详细规定。根据该规定,存在未了结的债权债务关系、提供相对固定的中介服务、担任债务人或债权人的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担任债务人或债权人的财务顾问或法律顾问、以及其他可能影响公正履行管理人职责的情形,都可能被认定为利害关系。我国的利害关系主要是从经济关系、业务关系、身份关系方面界定的,实质性的判断标准是是否存在可能影响公正、忠实履行管理人职责的情形。
三、裁量权的行使
在利害关系的认定中,人民法院可以行使裁量权。一种情况是在立法列举的范围之外进行裁量认定,即对于存在可能影响公正履行管理人职责的其他情形,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实质原则进行裁量判断。另一种情况是在立法列举规定的范围之内对某些情况进行裁量认定,即对是否属于立法规定的情形以及该情形是否达到影响公正履行管理人职责的程度进行必要的裁量认定。在行使裁量权时,法院应当作出必要的说明,明确理由与依据,避免滥用裁量权。
四、破产预先服务与利害关系
对于破产预先服务与利害关系的认定,有一些特殊情况需要注意。在一般原则下,曾为破产或重整提供预先服务不应视为存在可能影响忠实履行管理人职责的利害关系。这是因为破产预先服务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有助于破产法的实施和案件审理,应当加以鼓励。将提供预先服务视为利害关系,会导致无人愿意提供预先服务,不利于破产与重整的进行。然而,存在例外情况,如果在破产预先服务中,中介机构未能公正、忠实地履行服务职责,甚至引发利害关系人之间的矛盾,可能导致其在后续的管理人工作中也难以公正履行职责,人民法院可以认定其属于破产法规定的“其他情形”,不予指定或予以更换。
五、管理人的职责冲突
管理人在任职之后不应介入与管理人职责冲突、与本案有利害关系或利益冲突的事件。管理人不应干预债权人提出重整申请的决定,这是债权人的事,法院决定是否受理重整申请,债权人会议决定是否同意重整计划草案。管理人只能客观、全面地介绍企业情况,回答债权人的询问,决定由债权人做,无权反对。如果管理人在任职后介入与其职责有利益冲突的事件,导致与本案及本案当事人发生利害冲突关系,则应予以撤换。法院在处理此类情况时应把握正确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