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债务重组准则中存在的问题
点击数:14 更新时间:2024-06-29
新的准则将使投资者知悉质量更高的会计信息,了解上市公司更真实的经营状况,上市公司本身的债务重组行为也将受到极大的规范,着眼于改善经营状况的真实重组将取代报表重组。但在新的准则中,仍然有些问题值得我们共同探讨。那么新债务重组准则中存在哪些问题呢?接下来由手心律师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
虚列资产,导致会计报表不真实
债务重组范围扩大,存在虚列资产的问题
根据债务重组准则的修改,债务重组的范围扩大,不再仅仅局限于债权人必须让步。然而,在我国企业进行债务重组时,大多数债权人都作出了让步,即以非现金资产或债务转为资本的方式清偿债务。这导致资产的价值一般低于债务的账面价值。然而,债权人按债权的账面价值入账,使接受的资产价值被虚列,尤其是当债务的账面价值远高于非现金资产或股权的实际价值时,债权人大规模虚列资产,容易使报表使用者产生误解,也不符合谨慎性原则。虽然债权人按债权的账面价值入账的前提是期末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但由于非现金资产缺乏活跃市场和公允市价,以及资产价值的不确定性,再加上企业自身原因,不愿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不愿或完全不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即使短期投资一般有活跃的资本市场,期末也可以通过选择计提跌价准备的方法来达到不提跌价准备的目的,使资产一直处于虚列状态,导致报表不真实。若期末债权人计提了资产减值准备,实际上绝大部分都是债务重组损失,而并非资产减值损失。把债务重组损失转移到资产减值损失中,歪曲了企业的财务状况,易使投资者及报表使用者对企业的财务状况造成误解。
不符合一致性原则
当债务人以低于债务账面价值的现金清偿债务时,债权人将债权的账面价值与收到的现金的差额作为债务重组损失,计入“营业外支出-债务重组损失”。然而,当债务人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或以债务转为资本清偿债务时,债权人却按债权的账面价值入账,而不能将债权的账面价值与非现金资产或股权的实际价值的差额作为重组损失。这实际上是同一种会计业务,却采用了两种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不符合一致性原则。
债权人操纵利润的机会
当以非现金资产或以债务转为资本清偿债务时,债权人按债权的账面价值入账,可能为债权人操纵盈余提供新的机会。债权人在重组过程中作出了让步,发生了重组损失,却又不能计入债务重组损失,而必须计入资产的价值中,债权人就可能通过其他方法来弥补这个损失。例如,债权人可能通过与债务人的协议,将正常的债务重组变为附加条件的债务重组,它可能附带条件,要求债务人购买自己的产品,这样债权人不仅能够减少实际的让步损失,还能使减少的这部分损失正当的变为账面利润,而债务人也从债务重组中获得了好处,达到双赢的目的。
忽视了资金的时间价值
在以修改其他债务条件进行债务重组时,对于重组债权的账面价值大于将来应收金额的情况,新旧准则的规定是一致的,即将重组债权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将来应收金额,减记的金额确认为当期损失。然而,在修改债务条件的过程中,往往会修改债务偿还期限,如将偿还期限延长一年、三年、五年,甚至更久。由于资金具有时间价值,有可能出现重组债权的账面价值小于未来应收金额,却大于未来应收金额现值的情况。这意味着债权人实际上作出了让步,发生了让步损失,但由于忽略了资金的时间价值而没有进行账务处理。例如,甲企业欠乙企业货款230,000元,到期时甲企业因资金困难无法还款,经协商,乙企业同意将债务金额减记至200,000元,并延期两年,年利率为当时市场利率9%,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则甲企业在修改债务条件后未来应付金额为200,000*(1+9%*2)=236,000元,大于重组前债务的账面价值。然而,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后,甲企业未来应付金额的现值为236,000*1/(1+9%)^2=198,636.47元,小于重组前的账面价值230,000元。因此,债权人乙企业实际上发生了230,000-198,636.47=31,363.53元的债务重组损失,但按准则规定却没有进行账务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