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7 更新时间:2024-02-03
我国的破产立案审查涉及多个法律,由于破产法律制度尚未统一,不同破产案件会适用不同的法律和政策。目前,我国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试行)》是1986年颁布的,1988年开始实施。然而,由于时代的局限,该法律的操作性内容较少,主要是原则性规定。1991年,最高人民法院对该法进行了第一次司法解释,为破产申请的审查和案件的受理提供了重要的裁判依据。
同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颁布,出现了两套破产还债程序。其中一套适用于全民所有制(国有)企业破产,另一套适用于具备法人资格的国有企业以外的企业。这两个法律在破产程序的启动上保留了较浓的行政色彩,与市场经济的要求不太吻合,条款也相对简单粗糙。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党的十五大作出了“鼓励兼并,规范破产,实施再就业工程”的决策。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一批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企业必然要退出市场,导致破产案件不断增加。为了规范和指导各地法院准确适用企业破产法和民事诉讼法中的破产还债程序,不少省法院和中级法院起草了规范性意见。
为了进一步规范我国的破产法律制度,2002年,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审理企业破产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这一规定明确了破产申请的立案审查以企业破产法和民事诉讼法为主要法律依据,以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为裁判依据,以各地的地方法规和地方法院的指导性意见为补充,并执行国务院国发(1994)59号和国发(1997)10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