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6 更新时间:2024-12-09
个人申请破产后,可以认定其已经失去了还债能力。因此,对于其债务问题,需要从无还债能力的角度进行分析。
根据《民法通则》第108条的规定:“债务应当清偿。暂时无力偿还的,经债权人同意或者人民法院裁决,可以由债务人分期偿还。有能力偿还拒不偿还的,由人民法院判决强制偿还。”从这一规定可以看出,债务人必须偿还债务。然而,目前社会上存在两种情况下债务无法偿还,一种是暂时无力偿还,另一种是有能力但拒不偿还。而《民法通则》对此只作出了原则性规定。
在实践中,债务人无力偿还又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暂时无力偿还。如果属于这种情况,可以根据上述《民法通则》的规定,由债务人分期偿还。另一种是永久无力偿还。如果是永久无力清偿的情况,则只能依靠债务人个人现有财产来清偿。这需要经过法院审理、作出判决,并进行执行,也就是说,债务人可供执行的个人财产有多少,债权人就能拿走多少。
当个人无法清偿到期债务时,债权人或债务人可以向法院提出申请,由法院宣告其破产,将其全部财产公平分配给债权人,并对该自然人采取某种限制措施,这一法定程序称为个人破产。
市场风险变化无常,每个人都有破产的可能性,但我们要倡导理性消费,特别是要根据自身能力量力而行。对于年轻人来说,首要任务是控制个人债务,评估自己的能力,并清楚认识风险,过度负债将成为负担。一般原则是,个人负债不应超过个人总资产的50%,这是一个基准线,否则就存在风险。
为了避免个人破产,我们总结了以下经验:
一、要控制个人债务,避免过度消费;
二、要购买适当的保险;
三、要注意控制投资范围;
四、要注意分散投资风险;
五、要注意合法合规,以将风险降到最低。
1986年12月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试行)》未规定自然人破产制度。
1991年4月9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十九章“企业法人破产还债程序”也未规定自然人破产还债程序。1994年3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开始组织新破产法的起草工作,起草组拟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破产法(草案)》初稿,经过多次讨论和修改,1995年9月,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将该草案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当时该草案未能得到审议。
尽管该草案未经审议,但该草案将破产法的适用范围扩大到所有法人和非法人企业,以及对非法人企业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的自然人。
2004年6月,立法机关提交了首次审议的破产法草案,该草案将破产法的适用主体范围包括“合伙企业及其合伙人、个人独资企业及其出资人”。然而,在同年10月的二次审议稿中,该法的适用范围进行了重大调整,仅限定为“企业法人”。
2006年8月27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是我国现行破产法,该法将适用范围限定为企业法人,包括国有企业法人和承担有限责任的其他企业法人。该法第135条规定:“其他法律规定企业法人以外的组织的清算,属于破产清算的,参照适用本法规定的程序。”这意味着,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的破产问题由其他相关法律规定。
因此,在司法实践中,当遇到自然人债务人全部财产不足以清偿债务的情况时,通常通过民事诉讼程序(主要是执行程序)解决此类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