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3 更新时间:2024-06-24
根据《企业破产法》的规定,法院有权对破产重整申请进行驳回。虽然该法并未明确规定申请破产重整所需提供的材料,但申请人在提交重整申请时,除了要提供《企业破产法》第八条规定的材料外,还应提交能够证明债务人有恢复希望的材料供法院审查。法院在审查这些材料后,决定是否受理重整申请,而不是根据重整计划草案是否通过来决定是否受理申请。如果法院将通过重整计划草案作为受理或不受理重整申请的前提条件,就会给申请人留下口实,属于画蛇添足,甚至有程序倒置之嫌。
目前,重整案件中较为常见的是上市公司重整案件。由于上市公司通常是当地的支柱产业或龙头企业,对当地经济和税收贡献较大,当地政府会尽力挽救这些企业,因此重整成为首选方案,并且大多数情况下都能成功重整。然而,本案涉及的是一家规模较小的商业流通企业,在人民法院裁定受理破产清算申请后,满足法定条件的出资人向法院申请重整。然而,由于未能实现重整目的,最终被法院裁定不受理重整申请。
一般来说,破产概念专指破产清算制度,但破产法律制度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上,除了破产清算外,还包括重整和和解等旨在避免债务人破产的法律制度。《企业破产法》采纳了广义的破产法律制度的理解,将破产清算、破产重整、破产和解制度规定在同一部法律中,并规定了不同申请主体有权申请的具体事项。法院根据申请人提出的具体申请事项,选择启动审理程序。本案属于破产重整,涉及《企业破产法》第二、七、八、九、十、十二、七十、七十一条。
最高法院指出,自新破产法实施以来,部分法院以各种理由不予受理符合法律规定的破产案件申请。为了推动破产案件的受理,最高法院制定了破产法司法解释(一)。根据新破产法的规定,只要债务人无法清偿到期债务并且明显缺乏清偿能力,法院应认定其具备破产原因。司法解释(一)第六条规定,债权人申请债务人破产时,应提交证明债务人无法清偿到期债务的相关证据。如果债务人未在法定期限内对债权人的申请提出异议,或者异议不成立,法院应根据法律裁定受理破产申请。
这意味着只要债权人在申请时能证明债务人无法清偿到期债务,无需提供资不抵债或明显缺乏清偿能力的证据。同时,考虑到债权人实际操作中难以提交债务人的财务凭证等相关证据,企业破产法规定了债务人在法定期限内应向法院提交相关财务凭证等材料。因此,司法解释第二款规定,法院在受理破产申请后,应责令债务人依法提交财产状况说明、债务清册、债权清册、财务会计报告等相关材料。如果债务人拒不提交,法院可以对债务人的直接责任人员采取罚款等强制措施。
自2007年6月1日实施新破产法以来,已有超过30家上市公司进入重整程序,让许多ST公司通过资产重组实现债务洗白,成功实现“起死回生”。然而,市场上仍存在许多业绩差的公司,尽管多年来资不抵债、经营困难,但既未退市也未通过破产重整恢复正常经营。在这些情况中,也曾出现法院驳回债权人对ST上市公司提出的破产重整申请。
上述规定传递出一个信号,即法院在审查债权人提出的破产申请时,不应提出不切实际的证明责任要求,以免变相提高债权人提出破产申请的门槛。此外,司法解释第三条指出,如果债务人的资产负债表、审计报告、资产评估报告等显示其全部资产无法偿付全部负债,法院可以做出上述认定,但如果有相反证据能够证明债务人的资产能够偿付全部负债,则不适用该认定。这一点为判断上市公司是否符合“资不抵债”情况提供了便利。